20080930

特首三司政府 民望跌至新低 (明報)

特首三司政府 民望跌至新低
(明報)9月30日 星期二 05:05

【明報專訊】中大最新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市民對特首、三名司長及高官問責制 的評分,以及對特區政府 表現的滿意度,均跌至特首曾蔭權 2005年7月上任以來的新低,其中特首的評分已跌至53.4分,為特區四頭馬車中最低的一人。

另一方面,問及哪個政黨最能代表自己利益時,最新調查發現,最多受訪者挑選民主黨 ,有11%,較6月份調查上升2.8個百分點。緊隨其後是民建聯 ,有10.6%,較6月同類調查時下跌0.8個百分點;公民黨 則以7%排第三,較上次跌0.4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屆立法會 贏得3席的社民連,支持度有3.7%,取代了只有2.1%支持度的自由黨 ,晉身第4位。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於9月24日至26日訪問了752名市民,他們對特區政府的滿意度只剩21.3%,較上月下跌3.7個百分點,不滿政府表現的有27%,則較上月升4.3個百分點。

曾蔭權跌至53.4分 四頭馬車中最低

市民對特區政府「四頭馬車」的評分亦告全線下跌,跌至曾蔭權上台以來的新低。曾蔭權的最新評分為53.4分,較上月下降2.6分;三名司長方面, 以律政司 長黃仁龍 的評分最高,有58分,較上月跌0.9個百分點,其次為政務司 長唐英年 的54.5分,但仍較上月跌2.4分。本港經濟跟隨大圍環境下滑,財政司 長曾俊華 的評分在三司中最低,得53.5分,較上月下跌2.6分。受訪者對高官問責制的評分,在9月份亦跌至47.2分(上月48分)的3年多來低位。

20080627

Hi,我是關關。 - 專訪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

(轉轉貼自Hi,我是關關。


六四事件十九週年,獨家專訪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許家屯


當年因六四事件出走美國的許家屯,今年九十二歲,他為四川大地震流淚,在電視機前與中國民眾一道默哀三分鐘;他讚揚胡溫救災表現,實踐「以人為本」的價值;他還首次透露六四風暴前後在香港的心情及與高層關係的秘辛。他惋惜胡耀邦和趙紫陽沒有胡溫的韌性,認為胡趙是可以不與鄧小平決裂的。
四川大地震震碎的不僅是家園,更震痛眾多關愛祖國的心。遠在美國南加州的前中共中央委員、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前中共港澳工委書記許家屯,一直坐在電視機前及收音機旁,觀看、收聽來自四川的消息,為震後的人間悲劇心痛流淚。他吩咐家人為災區捐款,也面對電視直播畫面和天安門廣場的人們同時肅立,為大地震中的受難同胞默哀三分鐘。

許家屯接受亞洲週刊獨家專訪,隱居洛杉磯十八年的老人難掩對祖國、對同胞的思念之情,表示「很想去看看」。他說,令他欣慰的是,中共領導和人民在這場大災難中經受了考驗,「胡錦濤、溫家寶等國家領導,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是這一屆政府一貫的『以人為本』尊重人的權利和價值,為『人民服務』的理念,不僅是我,全世界具有公正情懷的人,都予以很高的評價。這就是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希望」。

許家屯承認,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對他影響最深。而胡耀邦、趙紫陽與毛鄧相比,還是有較大的距離;胡趙缺少政治韌性,如果韌性多一點,也不至於與鄧疏遠,「這是一個悲劇,鄧和胡趙,是可以不決裂的」。而現在的胡錦濤、溫家寶具備政治韌性,「特別是胡錦濤,青出於藍」。

到美國後,許家屯身體一直很好,今年初卻因感冒引起肺炎,治癒後又因體弱在客廳跌倒,摔斷肋骨和脊骨。他一直在養病,雖然緩慢,但恢復得很好。接連兩個半天的訪問,許家屯說話聲音洪亮,不時用右手指敲打著桌子,以示強調,講得性起,更會毫無顧忌哈哈哈爽朗大笑。畢竟高齡,許家屯的視力嚴重衰退,書寫變困難,方寸大的字寫得歪歪扭扭,但他仍拿出紙來,寫下「又一次思想解放和創新,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的新發展,說明以胡錦濤為首的中共領導層,青出於藍勝於藍」。

體弱絲毫不影響許家屯對中國時政變化的了解和思考。依許家屯的思考和觀察,認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胡錦濤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不僅發展了鄧小平和胡耀邦的改革開放的思想設計,而且進一步提高,有了新的突破,這不僅是對中國改革、對鄧小平思想有了新的突破,而且對馬克思主義也是一個重大的修正和新的突破。這次中央對四川大地震後的決策和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高層的言行,讓許家屯更肯定了自己的看法:「中國正走向一個新的階段。」

許家屯曾認真的閱讀和研究了胡錦濤十七大報告和最近海南博鰲的講話,及溫家寶的「人大報告」,他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上新的突破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三個特點,它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綱要提出來;辦事均按事物發展規律辦好,不搞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其次,國內不再搞階級鬥爭,主張建立和諧

社會;國際不搞大國霸權,主張世界和諧及自然社會生態平衡,不再受到污染和破壞,主張文明發展而且都有實踐構想「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循序漸進,突出了和平發展,提出了新型的發展觀;第三,就是不斷改革,改革開放是推進社會發展的戰略方法。並肯定它屬和平革命性質。

許家屯說,「胡錦濤的『博鰲講話』,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平發展模式,不斷改革開放的戰略方法,特別是後者,發展提高到『和平革命』,不斷要搞,堅持下去。可以換句話說,就是告別用武力擴張、暴力霸權、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許家屯說,憑這三個特點,「我認為胡錦濤思想解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修正和新的發展,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

定居美國後,許家屯曾經寫過一篇《試論和平演進》的文章,從零六年開始,許家屯又在思考寫一篇長文,大約五、六萬字,「這篇文章主題還是和平演進,同胡錦濤的『和平革命』論有一些接近」。他認為,一部人類生存繁衍史,就是一部人類爭取自由民主平等權利和實現社會博愛的發展史。

許家屯表示,現在要解決不用暴力,和平發展。人類歷經二十世紀全球性的幾次大戰,特別是二戰後期的核武器戰爭,較普遍的意識到,暴力的人類發展方式,再不避免、結束,其結果將可能是全人類的玉石俱焚。資本主義國家都在各自克服危及他們生存的社會經濟危機中,採用了各自模式的和平改革方法,緩和各自的矛盾,社會獲得了新的發展,出現了和平演進的可能,出現了相互共同發展、合作,共同生存繁衍的可能。許家屯說,他的見解還是腹稿,因為近年眼疾加重,左眼已幾近失明,閱讀、寫作特別困難、進展緩慢。

美國洛杉磯往東南奇諾崗(Chino Hills)為一片起伏的山地,遠遠望去景致秀美,在一處綠草如茵的高爾夫球場的環抱下,幾幢獨立別墅格外醒目。許家屯的居所就在此地,他已在這裏度過了近十多年的隱居生活。居所客廳寬敞整潔,正面牆壁一幅巨匾,秀麗的字體抄寫下陶淵明的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看得出,這首詩為許家屯所鍾愛,也是他多年來心境的寫照。

因為和前總書記趙紫陽一樣,肯定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是愛國民主運動,許家屯需避走美國「旅遊休息」。他表示,並不後悔所做的一切,「我也不會明哲保身,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不能完全從公出發,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但公與私發生矛盾時,私服從公還能做到的。」許家屯後來被開除了黨籍,但他沒有放棄對辯證唯物主義的信仰,自認「還是一個非黨的馬克思主義者」。

許家屯九十有二,思維清晰,侃侃而談,雖然足不出戶,但天下事盡在心中。許家屯平時聽新聞,重要的消息都要請家人再讀給他聽。對中國的發展、香港的變化,乃至美國的總統選舉,他都如數家珍。到美國後,許家屯一直拒絕拿美國護照。他說:「我是中國人。不想當美國人,現在到這個歲數,我想落葉歸根。現在中共的路線我認為正確,中國發展得不錯,我不能參與,但是我想回去看看。」

許家屯說,洛杉磯是養老的好地方,是陽光充足、空氣好。他的慢性支氣管炎十多年來只犯過一次。問他為何還堅持想要回去,許家屯說:「我們這一代人對國家民族的觀念、感情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這一代身處國家、民族危亡之際,我又身逢家境衰落,十二歲因為窮,失學了,到處抬不起頭來,受欺負。所以參加革命,改變社會,不完全從理想出發,是把個人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

兩年前,許家屯的妻子在南京去世,子女曾向當局提出讓許家屯回去的要求,回覆為「暫時不宜」。許家屯表示:「如果屬實,我就等。」出走美國時他講過,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就可能是回去的時候。許家屯手指著陶淵明的兩句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笑著說:「順其自然吧。」許家屯對亞洲週刊表示:「(依)我的觀察,(回國)條件已近成熟」。理由一個是胡錦濤等人的思想上解放,他們青出於藍,有可能勝於藍;第二個是執政理念、作風正直、務實、親民。在獨家訪談中,許家屯還透露了一些當年「六四」前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及他的心路歷程,也為曾經在「回憶錄」中敘述過的歷史事實作了補充。

天安門事件儘管已過去十九年,但當時的一幕歷歷在目。中共前總書記趙紫陽當時到天安門廣場看望學生,許家屯也在香港看望請願群眾。有記者問他,「你的做法與《人民日報》社論精神不一樣」,他回答說:「我是根據總書記的意見做的,我是按我認為正確的做。」許家屯長嘆一聲,對亞洲週刊說道:「當時我的心情相當複雜。我是從整個形勢,從發展角度來看。從黨的利益的角度來判斷,看各方面的情況,提出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中堅持自己的看法。當然,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或者正確不一定行得通,那是另一回事,總是對得起自己的信仰。一是有自己的判斷,二是得到黨的領導人的認同。假如可以得到認同,我就跟領導人的意見一致了,但有時得不到認同,又自認自己的判斷無誤,我這個人就是容易膽大妄為,在有些事情上就妄為了。」

十九年前的五月,天安門廣場聚集千萬學生。一天,香港颳起八級颱風,並伴有大雨,但台灣及香港的演藝明星與群眾一道,迎著風雨坐在跑馬地新華社香港分社樓前請願,許家屯就住在新華社的十二樓,看到樓下請願人士,聽到他們高呼口號,許家屯嚎啕大哭。「共產黨是搞群眾運動出來的,現在變成要面對反對、請願的群眾運動,理性和感情上都受不了」。

許家屯當年前往香港赴任,先向中央請假一個月,訪問了嚮往已久的延安。如今,他還有一個遊歷革命勝地的夢想,很想到莫斯科去看一看。前蘇聯垮台時,許家屯對好友陸鏗講:「理性上我在探討,感情上接受不了,人就是這樣的矛盾呀。」

許家屯上世紀三十年代參加革命,已整整七十年。因為天安門事件中與趙紫陽意見一致,許家屯出走美國,被開除黨籍,他為自己「定位」,第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第二是黨外馬克思主義者。「我相信共產主義,相信馬克思主義,當然,馬克思主義有因歷史條件局限,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但是馬克思主義是主張唯物辯證的認知和判斷客觀世界,他的學說還不完整,但基本上是正確的。」

即使被開除黨籍,許家屯還是維護和遵守這樣的原則。他說過,他出走到美國不是像有些人說的是「為了反共」,而是仍在不斷維護共產主義。來美之初,許家屯在美國曾出席過三次所謂學術研討活動,他認為二次是上當的。因為是反共活動,組織者認為他參加會擴大研討會的影響。許家屯以後就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了。他說:「我到了美國後,當時不少人對我同情或者抱有希望,認為我是反共的,或者我會變成反共的,還有人想叫我出來打頭陣,讓一個共產黨員變成反共頭子。但他們都失望了。」許家屯聽說,有些人認為他「比共產黨還要共產黨」。

但正是依照這樣的「哲學」,許家屯十九年前面對天安門的群眾運動,作出人生的重大選擇。當時學生運動一開始,許家屯每天把香港兩個電視台、一個電台的節目都錄下來了。報紙上的主要的評論報道也剪下來,用電傳送往北京,黨中央、國務院和趙紫陽各一份。當時香港電台半小時播一次天安門廣場學生運動的新聞,但後來實際上成為是每半小時一次接起來,等於一直在播天安門事件。

與趙紫陽觀點一致

一九八九年四月二十四日,中央對天安門事件定性為「動亂」。許家屯認為,自己的理念和趙紫陽比較一致。四月三十日,趙紫陽訪問朝鮮回國,電召許家屯於五月一日赴京,二日到趙紫陽家,談了兩個多小時。許家屯說,趙紫陽問他對學運怎麼看法?許家屯說是愛國運動,「但美國人插手了,台灣插手了,香港也有人插手了,他們都希望把這個運動的性質改變,但基本上還是愛國運動,絕大多數人還是愛國的。我表明看法:應該疏導,不要鎮壓」。

趙紫陽回答許家屯說:「我們的意見完全一致」,他說已對應準備了八條。第一條就公開宣布改變「社論」所稱的動亂性質,說由他公開承擔責任,因為這個社論中央討論後曾傳給他徵求意見,他曾表示同意的。趙紫陽告訴許家屯,他準備去做常委工作,主要做李鵬、姚依林的工作,他要求許家屯說:「你同尚昆同志比較談得來,請你同他商量,向小平同志匯報,爭取他同意。」當時,楊尚昆是國家主席,不是中共常委,但他是鄧小平的在常委的「特使」,參加常委會,了解常委會議的情況,傳達鄧的意見。

第二天許家屯就到楊尚昆家裏,此時,趙紫陽已在一個公開場合發表了講話,楊尚昆告訴許家屯,「紫陽講得很好,反應也好」,並說,喬石也認為很好。許家屯轉達了趙紫陽和他商量一致的意見,楊聽了,表示同意並說他會去同老爺子(鄧小平)講。許家屯回憶說,「當時他很肯定,對我說,你去同紫陽講,就按這個意見辦,有什麼問題,我負責」。

許家屯告訴楊尚昆,到北京來後,新華分社駐京辦事處的負責人反映,李鵬在趙紫陽出訪當天,就召開了常委會,找了陳希同、李錫銘,當時會議確定運動是動亂,認為動用五萬軍隊,就能平息下來。李鵬當天就去向鄧小平匯報,鄧小平同意了。晚上就向在北京的機關傳達了。一時全市譁然,對鄧提出批評,表示不滿。許家屯向楊尚昆反映,當時北京盛傳這次事件不是趙紫陽下台,就是李鵬下台。楊尚昆說不會,誰都不會下台。

但楊尚昆補充說,老爺子的脾氣你們知道,你們的意見他可能聽得進去,也可能聽不進去。但你同紫陽講,先按你們的意見做。許家屯嘆稱:「太樂觀了。」

北京戒嚴後,香港《文匯報》社論開了天窗,也得到許家屯首肯。新華社管新聞的副社長張浚生當時向許家屯請示,說《文匯報》社幾位主要負責人主張社論欄開天窗,有人主張寫幾個字,「夫復何言」或「痛心疾首」,徵求許家屯意見。許問張的意見,張表示用「痛心疾首」,許家屯贊同,並表示「我批准了!將來上級要追究,不要你們負責,我負全責」。

「六四」後,全港左派群眾團體要設靈堂,要遊行,許家屯同意了,但交代領導人不能發表言論,有些口號不應喊,比如說「打倒鄧李楊」。他認為不這樣處理,左派群眾團體可能立即潰散。新華社前設靈堂,副社長鄭華向許報告,許要鄭華勸阻他們不要參加拜靈堂,特別是部以上的幹部,如果說服不了,也不要強行阻止。結果有一個新華分社部級幹部帶了頭,還是有不少幹部去拜了靈堂。

「六四」後,北京機關團體都受到追查。港澳辦開會要求內地駐港澳機構的機關和幹部,及香港新華分社也作檢討。許家屯表示,香港「不搞秋後算帳,人人過關,有問題需要檢討的話,我個人負責」。外交部周南打先鋒說,「我們都檢查了,香港不應例外」。港澳辦主任姬鵬飛要許家屯還是寫一個。許家屯回到香港,要秘書長寫了一、二百字,算作交代。回想這段經歷,他哈哈大笑,「根本沒有什麼檢討,我沒有錯」。許家屯還是那樣的執著和堅持。「我說香港的情況與北京不一樣,我們不能按北京的情況處理。」

香港的情況不一樣,許家屯表示,他到香港就是受命按「一國兩制」戰略搞香港回歸工作的。在中英展開談判中,進一步打開工作局面。記者問他,有人說你是鄧小平的愛將,許回應「這一稱謂是第一次聽說」。但事實上,許知道的,鄧小平三次表揚了他。就是因為鄧小平對許家屯的第一次表揚,令當年的許家屯雖已年屆六十七歲不是「三化」幹部卻不退休,又開始了新的人生,到香港以後獲得革命生涯中又一次思想解放。鄧小平的表揚,意味著肯定許家屯的工作,也意味著他與中央的一致,許家屯至今認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緊跟黨中央的,是按當時的黨總書記的指示辦的。

以下是訪問摘要:

你參加革命這麼多年來,黨內哪些人物對你的影響最深?

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與毛鄧來比,還有比較大的距離,胡耀邦是比較突出的,但他不足的地方也很大。他們缺少韌性,如果韌性多一點,不至與鄧拉大距離,韌性是指能磨合,能伸能縮。這是一個悲劇,鄧和胡趙,是可以不決裂的。現在的胡錦濤、溫家寶,特別是胡錦濤,青出於藍。

鄧小平是怎樣表揚你的?

鄧小平第一次直接肯定我的工作表現,是八三年在江蘇蘇州。我第一次直接向鄧小平匯報工作。鄧回到北京和常委談話,議論到江蘇的工作時表揚了我。後來這篇談話記錄整理成文刊於「鄧選」的第三卷,表揚許家屯的幾句話刪去了。胡耀邦後來告訴我,小平說:「許家屯心中有數,憑這一點,他就可以過渡。」因為當時江蘇有幾個老幹部反對我過渡。

鄧小平肯定了你在江蘇的工作?

是呀,那是一九八三年春,鄧在上海休息,到江蘇的蘇州無錫參觀,作為江蘇省的第一書記,我陪同他到處看看。當時小平正提出國民經濟五年翻一番的戰略要求,全國有很多議論,怎麼翻?也有人認為翻不了。而江蘇那時六年已翻了一番。工農業總產值、GDP三個指標都居全國首位,也許不用五年就可以再翻一番。鄧小平很詳細地詢問了翻番的情況,我一一作了匯報。鄧聽得很投入,原定二十分鐘的匯報時間,不覺中延到兩個小時。那時幹部開始實行「三化」,我已到退休年齡。而鄧小平說可以過渡,胡、趙都很高興。但江蘇的幾位老幹部不同意,中央說服不了他們,沒法安排我的工作,正好香港要人,就派我到香港。

鄧還在何時表揚過你?

剛到香港不久,在香港大學校長主持的一次講座上,我作了來港後的第一次公開講話,較全面地闡述了香港回歸「一國兩制」戰略方針,也評論了香港有些人不切實際的想法,反應較好。鄧小平在一次聽了我的匯報後表示:「你的那次發言,香港反應很好!」

還有一次就是所謂的「本子風波」,當時中英雙方正在交換香港推行民主的議題,港英政府就搶先「偷步」,對部分立法局的議員進行所謂「民主」選舉。我在記者招待會上,提出批評。英國外交部向中國外交部無理提出抗議,香港恒生指數應聲下跌。港澳辦、外交部竟數日不做回應。認為我犯了錯誤,還在內部發了通報。不久,在香港富豪包玉剛請鄧小平吃飯的場合,鄧小平忽然問:「許家屯,你有一次什麼講話?」我以為他也要批評我了。我回答:是呀,我替中央惹了麻煩。鄧小平卻說,你講得對,不講怎麼行呀。讓英國人就這麼幹下去怎麼行!鄧小平支持我,我認為是因為我按「一國兩制」的戰略方針行事,用改革開放精神,推行港澳的回歸工作,是按中共的方針、政策工作的。

鄧小平的表揚,改變了你?

是呀,鄧小平的一句話,他的肯定,就改變了我的命運,否則就下來了。從個人貪圖安逸來講,反而好了。也奠定了我後半生思想上的兩次飛躍。

思想上有哪兩次飛躍?

我到香港工作前後,又一次獲得思想上的解放。香港回歸後,要實踐「一國兩制」,就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共榮。資本主義不但存在,而且還要它穩定繁榮。要考慮怎麼做到使它穩定、繁榮,還要與社會主義長期並存共榮。考慮到鄧小平提出港澳的統戰工作,要做大右派、大特務的工作。我便將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實現「一國兩制」的戰略思想,改提為依靠工人階級和統戰工作,依賴雙翼,貫徹實行「一國兩制」的戰略思想和政策。放手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上層人士,及對上層有影響的人士開展工作著手,解除他們對香港回歸後的顧慮,盡可能幫他們解決困難,為他們進入內地投資創造條件等,常參與他們的社交活動。例如香港知名富豪利銘澤去世,我成為他治喪委員會的主任,參加他的葬禮,並親自為他扶靈。

這樣有效果嗎?

一個共產黨的高級領導幹部,尊重世俗,公開為一個資產階級的社會知名人士治喪、扶靈,改變了香港社會某些人認為共產黨不講人情世故的看法,增添了黨和香港上中層人們之間的信任。如此等等,從而打開了香港統戰工作的新局面,很大程度地增加了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另一個飛躍是到美國後?

對,既然一國可以兩制,那一球為什麼不能兩制並存共榮呢?一球的現實是多制,西方現代文化的追求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八個字,但人類近代實踐上多各取所需,多取其四個字,並各走極端,因此形成兩大陣營。

自由主義強調「自由民主」。著力發展個人擁有財富的自由,在自由市場可以放手進行無度的競爭,造成社會階層財富的分配嚴重不均、社會政治地位的不平等。資本主義國家在其國內、國外依靠暴力擴張的殖民資本主義帝國。

你曾有過「重新認識資本主義,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論述」,就是要闡述這些理論?

我帶著探索「一球兩制」長期並存共榮的構思,來到美國,意識到一球有兩制有並存、共榮的可能,兩制有融合的可能,從各走極端到相互改革、融合,糾偏趨中的可能,人類社會實現自由民主權利平等有望了,社會和諧博愛有望了,人類社會和平演進有望了。這就是我的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內涵。

你認為,這一屆中共領袖對這些也有很好的論述?

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為綱,和平發展,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模式的政治思想和實踐戰略探索,主張以社會平等發展,自然與人類兩大社會文明發展,世界間不擴張、不稱霸的平等民主合作,互補共榮發展,建立和諧社會,以至世界和諧。這使人類逐步建設民主平等博愛社會有了可能,特別是告別暴力鎮壓、暴力革命,世界告別暴力擴張、帝國霸權有了可能。胡錦濤在博鰲的講話,更將這種和平性的不斷改革開放戰略思想和方法,提升到和平革命的高度,添加了人們和平演進的信心和勇氣。這也成為我尊敬胡錦濤等中央新一代領導的原因。

20080626

張芸京 李雅微 - 再見螢火蟲

在追看有陳珊妮黃國倫當評審,叫<超級偶像>的比賽。嘉賓選手李雅微故然是最大看點(台灣妹果然夠嗆)。這個合唱版,我實在都要用國語講句,雞皮疙瘩。

20080624

為鳳姐站出來 首個恩客義工組織 推廣嫖妓教育 (明報)

孝感動天你聽過,有無聽過嫖感動天。


為鳳姐站出來 首個恩客義工組織 推廣嫖妓教育
(明報) 06月 23日 星期一 05:10AM

【明報專訊】
食色性也。

若淫業是最古老的行業,嫖客應該就是最古老的顧客。有念過經濟學的都應該明白,世界上所有服務都是有供有求,但在賣淫與買淫這個供求關係之間,歷史的禁忌從來由女性承擔,女子賣淫被說是「下流」,男子嫖妓卻是「風流」;截然不同的待遇,也許亦是最古老的性別歧視。

不知何時開始,嫖妓成為了「逢場作興」、「工作應酬」的副產品,為掩飾內心原始的欲望,男人利用他們無限的創意想出無盡的藉口,但藉口一旦揭開,背後還是相同的念頭﹕敢嫖唔敢認。

香港妓女數目,沒有一個可靠的官方統計,但根據過往公布的統計,人數起碼過萬。能夠支持如此龐大的行業,客量多少可想而知,但又會有多少嫖客會有勇氣站出來,兼為鳳姐做點事?維護性工作者權益組織紫藤,最近聯絡上一班男客,成立香港首個客人組織「男人組」,透過聚會及出版進行「嫖客教育」,會員人數已近30,當中有斯文的知識分子,亦有司機、看更和退休老伯,核心成員亦有7至8人,包括願意接受訪問的Caeser、Paul和Martin。

明報記者

■Martin(50餘歲)

嫖客可不可以come out?

我結婚30多年,有個好好的太太,她當然不知我嫖妓。10多年前我第一次嫖,就在旺角 新填地街、上海 街一帶,我由街頭行至街尾,行來行去,始終不敢走上去。第二次去嫖時,那是一個很純的女孩,我很想跟她做朋友,關係一直維持6年,後來更「迫娼為良」。行內人叫這種做「沉船」。「沉船」這個詞語來自內地,話說當年台商在大陸做生意,一年只回台灣 幾次,有需要就去嫖,就這樣與內地女孩產生感情,就像是船沉了回不了台灣一樣。

曾與朋友講起,大家都想捐錢幫人,就索性將錢捐給一個鳳姐家鄉的親人。她家鄉在廣東省北部山區,我每年就給她3000元,她就拿錢回去給鄉裏的小孩作學費,一直維持了兩年,她還帶我們跟她回鄉去看看。

對於某些嫖客的行為,我好反感,他們在街頭重遇曾幫襯的鳳姐,就會說對方是「雞」,這種行為我很鄙視,因為他們以此作炫耀。青年人有《青年約章》,我認為嫖客都應該有約章,作為嫖客,要對自己交代,不要矮化小姐,要關心對方的尊嚴。像是完成交易後,將錢扔在上,這對她們的尊嚴是一種傷害。

現時大部分人都不願提到嫖,因為嫖等同猥瑣下流,我至今都不會在公眾場合談及嫖客身分,這樣就不會被歧視。但想深一層,但為何要隱藏呢?可不可以come out?

幾年前我已知道紫藤存在,直至幾個月前在雜誌上見紫藤設立「男人組」招請義工,我不是為打發時間,不是公園阿伯,我希望嫖客能真正與鳳姐溝通。

■Paul(40多歲)

妓女都只是想搵餐飯食

我現於「男人組」負責健康組,負責蒐集防範性病的資料。

我來自很保守的家庭,家教嚴,家中完全不會談性,「嫖」就更是禁忌。我來做義工,家人當然不知,我結了婚,有次糊裏糊塗去了那些地方一次,但之後就從未試過。

首次接觸妓女嫖客 印象大改變

我在網上見到紫藤招募「男人組」義工,就好奇上來看看。我對妓女和嫖客的印象其實都是來自電影,即是下流和猥瑣。但參加派傳單等活動後,我對他們的印象有很大改變,有些嫖客很斯文,即使是「馬伕」,其實都不是想像那樣,大家只是想搵餐飯食。

■Caeser(36歲)

外國淫業有齊專業守則

5年前的第一次,我還記得是在觀塘,走進那座大廈,總覺得看更在眼望望,那刻我心跳得特別快,按門鐘又怕被人認出。

我不會慢慢結識異性,而且我從事旅遊業,不能長時間在香港,經常消失一至兩個星期,一般香港女孩很難適應,我也沒有結婚的念頭,我不會是一個盡責的丈夫。

不過,我曾認識4個做「這一行」的女友,會食飯睇戲,我會認識她的朋友,了解她的背景,亦會帶她出來見很要好的朋友。我不介意女友做這行,我覺得「出做」的女孩,對男性特別了解,有時比我自己更要了解自己,因為她們曾經接觸不同的男性,甚至知道很多男人的秘密,什麼也瞞不過她們。或者說,騙她們根本沒意思。大家相處,反而更坦白。從她們口中,我聽到很多故事、一些無稽陰暗的事;從她們口中,我好像了解世情多了一點。

我是導遊,我發現很多國家都有中國女孩從事性工作。香港的性工作者,比起其他國家,安全意識較薄弱,主要原因是外國淫業合法經營,有齊專業守則。

在香港,有錢人出來「玩」,大眾就不覺得猥瑣,但阿伯去按鐘搵「一樓一」,大家就覺得核突。世人眼光如此,很不公平。

20080622

{ The Amateur } - 所有正面能量也可借負能量變

所有正面能量也可借負能量變
April 17th, 2008
Posted by 年年. ©Yip Oi-lin. All Rights Reserved.

要多少時間才能成仙?
碗豆公主無法忍耐,沉悶的工作,浪費時間的工作,重覆的工作。碗豆公主無法忍耐,事情繞了一圈沒有結論,以及,別人的不完美。
我們幾乎就是那些點著煙的女子,百無聊賴自嘲地說:我們是up to the point的,這是我們的優點。但別人呢,就一直在浪費我們的寶貴時間。
間或想從商業大廈高處跳樓,間或面對電腦想嘔。最終仍然坐在原位上,辛勤地工作。背後的理念是,做好佢,唔衰得。月亮星座獅子座除了使我愛煞面子,更使我極愛揮霍。
於是呢,女子說,可以這樣想,終有一天,有人會喜歡我們的up to the point、簡潔、乾淨、快靚正。
你知道碗豆公主還討厭什麼嗎?吹水、以及沒有常識的人。
忽然正能量極高,幻想有天大把錢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20080611

零八零六

調查:港60%僱主請人難,「Y世代」上班族湧現,加劇人才流失
(經濟通) 06月 04日 星期三 08:19AM


「東家唔打打西家」 經濟繁榮造就自信
(明報) 06月 02日 星期一 05:10AM


Y世代拒當工作奴隸 成就感與快樂重於錢「為生活才工作」
(明報) 06月 02日 星期一 05:10AM



情傷青年向女子求啜腳趾認罪
(星島) 06月 03日 星期二 08:21PM



Ticklish
6/09/2008 微笑承受災難

黃子華棟篤笑兒童不宜

有聲無畫未出碟PART1


有聲無畫未出碟PART2

立會否決落實一國兩制動議 (明報)

立會否決落實一國兩制動議
(明報) 06月 11日 星期三 11:55PM

立法會否決民主黨議員所提出要求中國政府落實一國兩制議案,也否決民建聯提出感謝中央政府的修正案。

提出動議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柱銘指出,中國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不斷介入及干預香港事務,使香港一些參加選舉的候選人要主動尋求中聯辦及國務院港澳辦的支持,而香港政府對中聯辦的干預視而不見,沒有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決心。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說,事實證明,回歸十年後,不論是外國政府、國際雜誌,甚至一些外國議會對香港的報告,基本上都是肯定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但李柱銘議員今日提出的動議,不但不符合這些事實,亦延續了李議員和他一班朋友自八十年代對香港的負面評價,若大家回顧香港社會和市民在最近兩、三個月是多麼熱切地迎接奧運火炬的傳遞,以及如何關心四川大地震後的賑災事宜,大家可以看到香港市民非常認同國家,亦對「一國兩制」的落實愈來愈有信心。

20080506

黃國倫 - 我願意

那時候的黃國倫實在難看,但能夠把「我願意為你,我願意為你,我願意為你」唱到叫你毛骨聳然的又有幾人。王菲<我願意>原作曲人。

20080505

my little airport - 浪漫九龍塘

像樣的MV,香港也有。

20080418

V

獸念,估有,意亂。關於的,都是性。其實通街都是無用訝驚。人都總要這樣子活著,用迷失掩住迷失。


V太3P案被告脫強姦罪 兩項非法性交入罪 今日判刑 (明報) 04月 18日
控方結案:V雖愚蠢 世上沒完美女人 (明報) 04月 16日
3P案男被告被指沉溺性愛 (明報) 04月 12日
被控姦V太太 司機稱雙方情不自禁 (明報) 04月 10日
情婦母身材好 多人有興趣 迷姦案事主引述男被告: (明報) 03月 08日
女被告私處紋情夫名字 迷姦案事主作供 (明報) 03月 06日
中年漢蜂擁聽審 吳敏倫﹕可能暗裏羨慕 (明報) 04月 18日

台灣報刊逆境求存 (明報)

台灣報刊逆境求存
(明報) 04月 18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由華人圈頗負盛名的台灣「誠品」書店所發行的《誠品好讀》,不敵廣告銷售不佳、網絡傳媒等衝擊,在本月初黯然休刊,宣布沉潛3個月後「重新出發」。

《誠品好讀》去年4月改版,成功打造「閱讀成為時尚」的形象,並增加「7-11」便利店銷售,銷量達3、4萬份,不過,主編蔣慧仙對本報說,數位傳媒分散不少讀者閱讀的時間,尤其是年輕讀者看電視和網絡的比例非常高,故他們考慮增設網絡版,將一些即時的資訊放在網上吸引讀者,更完整的內容則放在紙本內,「更快速得到讀者的回饋,強化行銷策劃,刺激讀者回頭購買紙本」。

《誠品好讀》黯然休刊

事實上,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互聯網傳媒興起瓜分廣告市場和紙價上漲等壓力,過去被形容為「印鈔機」的紙媒處境每下愈,未來能否繼續生存都有疑問。例如早年曾備受好評的《新新聞》雜誌,近年因財務困難,去年開始已經常數月不能發薪,苦撐多時的台灣報章雜誌也紛紛尋求轉型之道。

早年號稱銷量有百萬份的兩大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歷經台灣政治本土化、2003年《蘋果日報》進軍台灣等大環境變遷,銷量大幅下滑,最早設電子報因應的《中國時報》,目前將重心放在旗下的《中視》和《中天》兩家電視台上。

電子化腳步略慢的《聯合報》則有後來居上之勢,據悉,該報投資的電子資料庫模組設計很成功,利用這套關鍵技術為《天下》、《遠見》等雜誌設立資料庫,讓讀者透過此平台連結雜誌的網絡版,進而朝小額數位出版市場發展。

銷量下滑 增網絡資訊

號稱台灣第一大報的《自由時報》,目前銷量72萬份,該報發言人蘇宇暉表示,他們不斷在紙媒版面推陳出新,為爭取年輕讀者,去年下半年起更在電子版增設影音的影劇新聞,記者也以手機拍攝即時新聞,還深化旅遊資訊,例如與民宿業者合作,讓讀者抽獎送住宿券,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報紙畢竟攜帶方便,較深入探討、分析的內容仍留在紙本裏」。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這些紙媒的應變之道都反映出,「不要紙張」是未來的趨勢,「紙業會完蛋,但報業不會完蛋,因為報業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編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依據」。

明報駐台記者 莊慧良

抵死幽默風格曾被投訴 高層力撐 (明報)

抵死幽默風格曾被投訴 高層力撐
(明報) 04月 18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伍晃榮離開記者生涯近3年,最令港人難以忘懷的是他報道體育新聞的風格,既幽默又有主見,這種破格作風在一貫嚴肅的無新聞報道中,顯得別樹一幟。陪伴不少港人成長的「抵死爆笑」金句,原來曾惹起無內部及觀眾的批評,幸而得到前高層黃應士及鄧慧筠力挺,有前員工甚至透露,連無大老闆邵逸夫都曾親自「御批」伍晃榮這種報道風格「絕不能改」。

職場不得志 寄情稿件上

電視新聞主播一向形象嚴肅,但伍晃榮卻憑幽默出位的手法創出獨特風格,時而以俗語旁述,時而責罵片段中的球員,甚至一人分飾多角,替球員和球證「配音」,突破了新聞報道的傳統框框,令觀眾看罷會心微笑。但伍晃榮這招極受歡迎的「殺手」,原來始於上世紀90年代的辦公室政治。當時無新聞部管理層正值人事變動,伍晃榮鬱鬱不得志,只能把失望之情和滿腔怒火寄情在稿件之上,他自言把每名球員幻想成老朋友,逐漸形成另類的報道手法。

自言「走鋼線 要麼跌死要麼成功」

觀眾對伍晃榮的幽默感十分受落,但也有不少反對聲音,伍晃榮亦曾在訪問中自言「走鋼線,要麼跌死,要麼成功」,幸他最終獲當時的高層力撐,嘻笑怒罵的手法才得以發揚光大,其後更屢創金句,一節不足3分鐘的體育消息,為無新聞報道錦上添花,伍晃榮更因此成為最受港人歡迎的新聞主播,昨日更有網友立即製作伍晃榮逝世專輯,輯錄了他多年來的新聞報道片段。

雖然伍晃榮經常於新聞報道中嘻笑怒罵,但他亦有規條﹕在國家、宗教、種族和性別4個方面,絕不拿來開玩笑,最多只是嘲諷朗拿度的懶散表現是「企度」。雖然伍晃榮走完了67年的人生路,但是「波係圓!」、「幾時都話龍門柱係守門員最好朋友」等金句,將永遠長留港人心中。

20080416

科技帶挈 現代人每天似有31小時 (明報)

科技帶挈 現代人每天似有31小時
(明報) 04月 15日 星期二 05:05AM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先進科技令人們「多賺」了7小時,現在人們一天24小時內所做的工作,在10年前需要31小時。藍牙、無線寬頻以至衛星導航等新發明,都令都市人省回不少時間。

美國智庫與10年前比較

美國智庫OTX訪問了3000人,發覺從前人們會休閒地歎早餐,現時在一頓早餐的時間中,他們還會看新聞和用Blackberry手機查閱電郵。在駕車上班途中,人們會聽收音機、使用衛星導航系統,而非像10年前般停下來看地圖;現時人們甚至會使用免提電話開會。

工作期間,人們幾乎無時無刻地閱讀電郵、用電話聯絡及安排會議。但令人驚訝的是,人們最忙碌、經常同時進行多種活動的時間,就是晚上在家裏時。研究員莫里亞蒂(Patrick Moriarty)說﹕「人們按電視遙控器的同時,亦會使用膝蓋上的手提電腦發電郵,而同時間可能夾手機跟朋友聊天或發短訊。他們大腦的使用量可能比在辦公室時更多。」

每日電訊報

可口可樂否認支持藏獨 (明報)

可口可樂否認支持藏獨
(明報) 04月 12日 星期六 03:30PM


奧運會的贊助商可口可樂公司就德國 的廣告澄清,沒有支持藏獨。該公司向《環球時報》澄清,可口可樂一則平面廣告被中國網友批評暗含支持西藏 獨立。這是一則張貼在德國不來梅火車站一家旅行社 櫥窗上的大幅海報:一群僧侶乘坐一輛過山車的畫面輔以Make it real(夢想成真)的宣傳語。

可口可樂德國分公司發言人布賴恩女士表示,公司對2003年一張舊海報中的僧侶形象特寫引發的任何感情傷害表示遺憾。

她解釋,該海報是2003年德國推出的一組主題為Make It Real的系列營銷廣告之一。當時有5000家商店張貼了這張廣告。該主題廣告旨在鼓勵人們嘗試新鮮事物。目前這幅在德國不來梅火車站的陳年廣告已被取下。

中學生普遍自覺政治冷感 (明報)

中學生普遍自覺政治冷感
(明報) 04月 14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本港中學生對政治冷感。一項調查發現,以10分為滿分,中學生自評對政制的關心程度僅得4.68分,學生多認為政治遙不可及,而未有主動了解。受訪學生之中,逾三成更認為18歲仍不夠成熟去投票選立法會議員,且沒有信心作理性選擇。

自評分僅4.68分不及格

香港中學生聯盟於2至3月期間,透過網上及面談問卷,訪問了1008名中一至中七學生對政制事務的看法。普遍中學生關心政制的程度,評分低於及格水平,平均只得4.68分,當中以中一二級學生的自評分數較高,年級愈高的學生關心程度愈低。中學生聯盟內部關係主任李恩分析,新高中學制推行在即,現時低年級的學生將來必修通識科,學生透過通識科將會更關心本港的政制事務。

年級愈高 關心度愈低

調查結果亦顯示,學生認為政府整體施政尚算及格,評分有5.88分,學生對高官問責制 及行政長官 選舉委員會的組成方法認知最少,僅逾三成受訪者認為自己了解。

三分一認為21歲才可投票

參與選舉投票法定年齡至少18歲,但近34%受訪學生認為應提高投票最低年齡,至少達21歲。聯盟行政主任廖美欣表示,學生自覺成年後仍未夠成熟,沒有信心作理性選擇,建議學校增加時間討論時事及政治,政府可舉辦模擬投票,讓青年提早熟習選舉制度。

港生辨別中文語病肥佬 錯用英式中文 情況比新加坡嚴重 (明報)

港生辨別中文語病肥佬 錯用英式中文 情況比新加坡嚴重
(明報) 04月 14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很大雨」或「雨很大」哪一句語法正確?逾八成本港大學生均答錯,誤以為平日的口語「很大雨」是正確。中文大學一項調查比較本港與新加坡 大學生的中文語病,結果發現兩地大學生中文閱讀量均不足,本地生分辨中文一般語病的能力只有40分,並不及格;而本港學生身處脫節的語言環境,港式或英式中文的語病比新加坡學生嚴重。

中大中國語文及文學系教授張雙慶與助理教授萬波剛發表「香港與新加坡大學生語病辨別能力調查研究」,研究由兩地逾百名大學生參與中文語文測試,找出句子的語病(詳見表),以測試學生分辨句子「一般語病」及「方言及英語語法類語病」的能力。結果發現,本港學生辨別一般語病的能力「肥佬」,僅得40.3分,稍高於新加坡大學約3個百分點。不過,本港學生的「方言及英語語法類語病」的辨識能力只得47.9分,被新加坡學生的65.6分遠遠拋離。

反映閱讀量不足

調查報告的總結指出,兩地大學生辨別一般中文語病的能力偏弱,顯示學生於書面語表達的「語言感覺」能力薄弱,反映中文閱讀量不足。報告亦指出,新加坡中小學教育中,中文僅屬其中一科語文科目,主要教學語言是英文,當地學生接觸中文的機會比本港學生少,本港學生一般語病分辨能力理應高於新加坡學生,但本港學生未見顯著優勝;而港學生受方言及英語的影響較新加坡學生嚴重,書寫時經常用「港式中文」也不自覺。

萬波舉例指,廣東話一般說「塗多一點潤手霜」,但正確書面語應寫為「多塗一點」;又或者廣東話說「姐姐大過我很多」,正確應是「姐姐比我大很多」。他指本港學生多數會犯類似錯誤,但向學生講解正確語法後,即時大有改善,故他建議基礎中文教育可多教授正確中文語法。

受廣東話英文影響大

張雙慶分析,香港學生身處脫節語言環境,說話用廣東話,書寫卻要用書面語,再加上受英文語法影響,以及閱讀量不足,故經常難辨句法的對錯。他說﹕「香港學生從來都比其他地方辛苦,需學習多文多語,不過懂得多種語文也是香港人的優勢。」他又指出,本港、內地、台灣 及新加坡等商貿、旅遊交往密切,正確的書面中文溝通更見重要。他舉例說,曾有內地人閱讀本港報紙,大嘆不明所以或誤以為「排錯版」,他說﹕「雖然未至於無法溝通,但總會造成一定障礙。」

明報記者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小港燦進大觀園 (明報)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小港燦進大觀園
(明報) 04月 13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讀了李照興的《潮爆中國》,真如書裏面的序所說,非常震撼。

我幾乎不敢在臨睡前讀這本書,怕資訊太多,腦袋要轉得更快,愈看愈入神,愈看愈精神。

我是沐浴更衣,抖擻精神,才好好咀嚼這書裏面所述說的中國。

也像李照興所寫,早年回中國大陸是種超生度死的經驗。於我而言,每次返國內都是苦差,都是自討苦吃,但中國,卻在我有意無意的「詐睇唔到」時,極速地成長。

《潮爆中國》叫我這個港燦好好反省,我有很多問題想問李照興。

問:我剛剛到過廣州。感覺不是太好,但國內好像有用不完的空間,路很闊塵很多。天河廣場很大,很能體驗內地那種巨大的空間。廣場外空地有點像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那裏有人圍幾個紙牌在地上,搞小朋友溜冰學堂。

答:在內地,所有東西都是巨型的比例,單單講宜家傢俬,在香港的店有兩層,貨品已經夠多;但在內地,例如廣州,他們的分店足有四層,市民在那裏可以花一個周末。你說的那種溜冰學堂,很可能不是居民自發的。現在,很多牌子很積極在那些地方舉辦活動,你可能會見到很多妙齡少女在派些什麼產品。香港都有這種型式,不過內地的規模實在大得多。

問:那種靠妙齡靚女推銷的方法很像旺角 行人專用區那些!說起旺角,我也到過廣州的狀元坊,但那裏很像旺角,賣的襪還要是十蚊十對,很誇張!

答:嘩!你連狀元坊也有去!其實廣州真的很旺角,但你很難想像,在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城市,原居民從小到大都在看另一個城市,即是香港的新聞、香港的電視、聽香港的電台;那麼他們如何看自己的城市?如何找到認同感?現在那些80、90後的年輕人,不靠電視去看世界,他們很依賴電腦。在國內,幾乎每個年輕人都用QQ(即時通訊系統),年齡分佈界線很清晰,20歲後的才可能用MSN 。QQ和MSN都是他們年齡階層的認同。正如我書裏面所說,如果你細心看,在廣州可以找到很多香港的「根源」,即是香港以前的事物。

問:也有留意你書裏所說,在廣州西關能看到的大騎樓。我在廣州路過這些建築時,才想起西環以前也是這樣子。

答:現在好像只有灣仔和上海街一帶可以看到這些建築。麥兜 故事第二集也有描寫過大角咀舊區,那畫面就只能到廣州找了。

問:我想問,內地的同胞如何看我們?就像我在台灣,幾年前去,「香港人」這身分好像還有點優越感,但今次到台北的誠品,已強烈感覺到售貨員很怕香港人,因為真的太嘈太吵。國內如何看香港人?我們的身分正在貶值?

答:我想,的確是有改變,香港人以前擁有過一種被誇張的優越感,現在只能說是回復正常水平,以前很誇張,應該說是「唔deserve」。以往香港人的優勢可能在於比較有錢,或是到外地旅行時,比較文明。但以前我們是被過分地讚賞了。現在香港人的身分對他們而言,應該是「另一個城市的居民」,而以前,我們卻很像另一個國家另一個民族的人,所以他們對待香港人就好像對待日本人、韓國人一樣,用另一種方式。但現在其實可以說是比較融入國家。


問:你竟然發掘了中國那麼多好地方!你是如何穿州過省呢?

答:用旅遊身分在國內遊走其實沒有特別麻煩。「走動」這概念很重要,現在國內很流行自己駕Jeep去遠遊。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假日活動是由北京 駕車去蒙古 趕羊、吃羊宴,但在香港你想像不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最多只會說去元朗吃B仔涼粉!我換個電單車牌後,就可以去做Motorcycle Diary,可以去青海那邊,是on the road, hit the road的感覺。去蒙古的友人是攝影師,而我接觸的多是媒體人,所以他們的玩意可能跟傳統的有些不同,但他們的活動是到麗江住一頭半個月呀、或駕車由上海去廈門,或北京去蒙古、青海等等,去看城市的轉變,是極之有趣的經驗,我也在籌備當中。

問:中國現在發展得這麼誇張的快,又好像是那麼誇張的好,香港還有什麼元素或優點未被超越?

答:我想,香港仍然是個很文明的城市,有文明的標準。國內雖然正在改進中,但未能說是做得很完善。例如資訊的流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國內的人還未分得清。而媒體亦未能做到監察的功能,曾經有些較積極的報紙企圖去做,結果都被打壓。這些抗爭會繼續下去,但改進的步伐可能會很慢,媒體都要付出代價。香港媒體的自由很大,但卻走偏了。

問:在國內待了這麼長時間,回香港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不習慣?或是看不順眼?

答:對「豔照門」的過度關注和對事件的眼點,讓我覺得看不順眼,國內的人反而用一種很開明的態度去看這件事。另外,跟很多朋友談起現在的大陸,他們會用自己既定的印象去跟我討論,我就覺得很怪。
他們的對中國的評價論點有問題,是因為他們得到的資料不夠新。例如,他們覺得國內媒體很封閉,但其實國內人民很容易在網上或其他方式接收資訊,大家都低估了國內人民接收知識的能力。另外就是生活水平。很多人覺得國內是一窮二白的地方。有個笑話是,有個香港人要到廣州親戚家寄住,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你們有風筒嗎?廣州朋友聽了,覺得未免太好笑,就說:你可以用扇吹乾頭髮!此外,民主黨 也是另一個例子。如果你未嘗試了解過現在的中國,跟國內交流,你便無從給任何意見了。當我們用港燦思維去對待中國,那就很弊傢伙。

後記

一本書,讓我終於找到理由,要親身上路去體驗這塊天天變更的土地。

香港的確有點悶。我們的社會奉行資本主義,每個人都勞動、賺錢,然後安份守己地生活。李照興卻說,作為浪漫革命主義者,高舉捷古華拉旗幟,我們該想想我們的電單車之旅要怎麼走。

如何能加入浪遊人的行列?各位同學可以參考一下李照興提出的攻略:

「我們新的一代,要逢凶化吉,就要學習在資本主義裏面拿取好處。譬如,我們勞動,賺取足夠資金。資本主義的好處是,只要你勤力,機會愈多賺得愈多。但我們不把自己的勞動力和資金繼續投放這個循環裏面,因為我們不要變做這個社會的齒輪和螺絲。拿取到利益以後,我們就要衝出資本主義的範疇,去打游擊,去冒險。我們不用一生都冒險,我們隨時可以返轉頭再來。」

我還在起點踏步,但我夢想有浪遊的一天。這書很有鼓動讀者的能力,像我,讀完就想頭也不回的上路。對談完畢,發夢無咁早,我走到灣仔舊街市對面的餃子店,吃個北京水餃,感受感受一番。

什麼人答?李照興

他是一個浪遊派的旅遊大使,描寫人民的生活、城市的變遷、國家的建設;讀他的文字,開自己的眼界。

什麼人問?麻利亞

在中文大學3年的讀書生涯裏面,最無悔是上了一個名為《創意寫作》的course,其中一名老師正是李照興。喜歡所有漂亮的東西,而文字實在漂亮。

編輯:楊泳森

網路搜尋自殺方法 逾半數網站教人如何自殺 (法新社)

網路搜尋自殺方法 逾半數網站教人如何自殺
(法新社) 04月 11日 星期五 10:20AM


(法新社巴黎十一日電) 今天公佈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上網搜尋自殺方法,找到鼓勵自殺網站的可能性,更大於提供協助或支援的網站。

布里斯托、牛津及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在Google、雅虎、MSN及Ask四大搜尋引擎搜尋自殺方法資訊,搜尋結果中有近半數內容是提供「如何」了結生命的建議。

相反的,只有一成三的網站內容重點在防範自殺或提供支援,另外一成二的網站積極勸人不要自殺。

先前的研究顯示,媒體對自殺的報導,及電視對自殺的描寫會影響自殺者的行為,特別是選擇何種自殺方式,但是網際網路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所知不多。

這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模仿想自殺的人上網尋找自殺方法指南及資訊的典型搜尋行為。

研究者分析每個搜尋引擎搜尋到的前十個網站。將近半數網站提供一些有關自殺方法的資訊,同時有將近五分之一的網站專門教人自殺,其中半數積極鼓勵、倡導或協助網友了結生命。

整體而言,Google及雅虎搜尋到的自殺網站最多,MSN搜尋到的防治、協助、學術或政策網站最多。

研究:兩成科學家為增強腦力服用藥物 (法新社)

我啪丸,然後攞諾貝爾,媽媽就會感動。是吧。


研究:兩成科學家為增強腦力服用藥物
(法新社) 04月 10日 星期四 04:05PM


(法新社巴黎九日電) 英國 權威科學雜誌「自然」今天刊登的調查報告指出,百分之二十的受訪科學家承認,他們為了醫療以外的原因,服用增強表現的處方藥物。

  一大部分承認服用藥物的「金頭腦」受訪者表示,自己為了「增加專注力」而服藥,而六成的人則表示他們每天或每週都會用藥。

  一千四百二十七名受訪者接受網路論壇「自然網」的線上非正式調查,其中大部分受訪者為美籍人士。自然網是自然出版集團經營的討論網站。

  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如果知道小孩的同學在服用這種藥物,也會產生想讓自己孩子服藥的壓力。

  自然出版集團公關佛朗西斯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這些都是在科學研究機構工作的學者」。

  這份調查聚焦在三種易藉由處方或網路獲得的藥物。

  其一為派醋甲酯。派醋甲酯是常用興奮劑,商品名為「利他能」,通常用於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障礙症,特別是孩童。

  另一種藥物為Provigil,商品名為「莫待芬寧」,用以治療睡眠失調症,但對一般疲倦症狀與時差也有治療效果。

  這兩種藥物在大學校園極為常見,用來「輔助學習」,強化表現與清醒程度。

  第三種藥物則是治療心律不整的乙型阻斷劑。此藥具有抗焦慮效果,表演者常使用這種藥物。

  近七成受訪者、一千兩百五十八人表示,願意為了「增強腦力」,服用強化智能藥物、承受輕微副作用的風險。

兩成伴侶 網上互偷窺 偷看伴侶電郵短訊 (明報)

兩成伴侶 網上互偷窺 偷看伴侶電郵短訊
(明報) 04月 09日 星期三 05:05AM


【明報專訊】網絡交友這東西,是撮合姻緣的紅娘,還是挑起猜疑的戰場?英國 牛津 大學早前調查已婚人士使用互聯網的行為模式,結果顯示,受訪的4000多人中,6%是通過互聯網認識現在的伴侶,亦有兩成承認曾看過伴侶的電郵或短訊,亦有一成三承認曾翻看對方的上網瀏覽紀錄,而他們最怕看到的,莫過於愛侶跟網友談戀愛、調情或發生虛擬性愛等越軌行為。

網絡相識 多上網監察伴侶

調查由牛津大學互聯網中心(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進行,訪問2401名個人及929對夫婦,調查他們相識前後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以及溝通模式。調查發現,透過網絡相識的情侶,在年齡、學歷方面跟非網絡情侶都有分別,當中不少人婚後會利用網絡監察伴侶舉動。負責調查的Ellen Helsper接受《每日電訊報》訪問時表示﹕「我們對這麼多男女會監察伴侶感到驚訝,但我相信這應不是新事物,我肯定過去的人亦會翻看伴侶的郵件,只是不像今天方便。」

網絡交友近年在本港亦大行其道,雅虎 網站交友平台「YAHOO ! 友緣人」自02年至今,用戶人數已由2.1萬人上升至23萬,增長明顯;新浪網的交友平台「SINA自己友」,由99年成立至今,亦吸引到6萬名男女加入。至於男女比例,男似乎比女更熱中「交友」,在「SINA自己友」,男女用家比例為6︰4,四成使用者的年齡介乎25至30歲。

至於本地最大的交友網站雅虎,市場覆蓋率為74.4%,當中男女用家的比例為2比1,超過半數用家年齡介乎25至35歲。雅虎發言人表示,過去5年撮合了2萬對新人,若根據香港統計署資料粗略估計,02年至07年間,全港24.9萬對新人中,雅虎撮合的「網絡新人」就佔了8%,略高於牛津的調查結果。

33歲的Steven與妻子Cherry就是2萬對新人的其中一對,二人結婚3年。任職工程師的Steven說,自小讀男校,很少機會認識異性,長大後當工程師,生活圈子狹窄,02年看到雅虎推出交友平台,便借機擴闊圈子,認識任職大學研究員的Cherry。夫婦承認,見面後需要努力了解對方才可加深關係,他們拍拖一年半便結婚,現在依然保持網上交友的習慣。對於牛津的調查指不少男女曾窺看伴侶私隱,Cherry則認為互信十分重要,「我們一旦有疑問,一定會問對方,不會偷看電腦資料,夫婦間有什麼不能說?」

對於牛津的調查結果,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不感意外,他說,自己亦曾調查年輕人的上網習慣,發現本地年輕網民也會做相同行為,「伴侶易起疑心,是因為網絡欠缺面對面交流,情誼關係易曖昧,有網民會check愛侶短訊或MSN 紀錄,但他們在MSN與網民聊天,到說再見時,又會覺得送個『Love』字樣或『嘴嘴公仔』給對方,其實也很普通,但別人看在眼裏,就好難知道這些符號是出自朋友玩笑還是有調情意思。」

“我唔會咁做,因為未得人同意,每個人都有私隱,偷睇只會更破壞大家關係。(如果對方偷看,會點反應?)會問點解,會告訴佢,如果想知應直接問我。(不怕對方在網上結識其他人?)只是在網上認朋友,無咩所謂……其實佢(男朋友) 連我的Xanga(網誌)都不會看!”——杜小姐(未婚)

“有看過男友msn,亦曾被前男友偷看ICQ。當時直覺男友有第三者,結果他真的有。後來他盡力補救,現在我們仍然在一起。(偷看時有掙扎過嗎?)有,始終不太道德,但當時想找出真相,所以為了公平,既然我看過別人資料,亦接受他看我的資料。(現在還會偷看嗎?)沒有,經過這件事和男友反而傾多,想多,關係比之前穩定,現在大家都要互相信任。”——薛小姐(未婚)

明報記者 彭碧珊 賴月玲

Yannes from Roadshow 教港女自拍十式

驚。佢玩得越自豪,我越驚。


20080415

公民黨 - 擔得起,即刻登記 MV

就算你唔同意民主係搵命博,起碼都忍辱負重。呢壇大戲由公民女子組大勝,余若薇毛孟靜定過抬油,譚香文喜劇感一流;反觀男組,拍成咁不如唔好拍,假真係只有靠自己丟。


20080408

黃子華:人把物質慾望降低些,便沒那麼多煩惱了

(老豆成日抬舉林燕妮,但多得豆瓣客sisy | 大风吹走桃乐丝踢爆,才知道這篇南方都市報的所謂<林燕妮訪黃子華>,原來是零三年一篇<黃子華 - 孤軍突起的異才>的完全抄襲版本。林的版本只多了關於<奸人堅>的文字,WHICH少於一成。)


林燕妮訪黃子華 ﹣ 黃子華:人把物質慾望降低些,便沒那麼多煩惱了
南方都市報 11/11/2007


  黃子華是第一個用中國方言做棟篤笑的人。棟篤笑源自美國的Stand Up Comedy,就是站說笑的意思。棟篤笑則是黃子華自創的名字,成為了第一代祖師爺。因為好奇,我是第一個自動購票去看的觀眾。
  
  異才不是被誤解的便是孤獨的。黃子華喜歡獨個兒寫劇本,獨個兒做“棟篤笑”,獨個兒在屋子裡。第一次看他在大會堂做“棟篤笑”,內容豐富得令我十分感激,感激有個人肯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哄觀眾笑,而且笑得不覺得自己蠢。人是分得開自己是在傻笑還是聰明笑的,黃子華就是有這種特殊的天分。
  
  “棟篤笑”的場地不能太大,黃子華只能紅在大眾媒體的邊緣之外,不過看他的秀的人素質也高。口碑把他帶進邊緣之內,非常受歡迎的電視劇《男親女愛》更把他帶到核心,然而他不滿足於只做一個黃子華,他要做兩個黃子華,怎麼做法?剛剛播完的他演的無線台慶劇《奸人堅》,觀眾似乎不喜歡他奸。
  
  王晶稱“棟篤笑”為“厭惡性行業”,亦是“聰明人的遊戲”,黃子華絕對贊同。多年前,他準備第一個在大會堂演出的“棟篤笑”腳本,黃子華花了九個月的時間,每天跟劇本搏鬥,只為了大會堂僅能容納的五百位觀眾的捧場。他的第一批棟篤笑觀眾,那時都不知道此人是誰,宣傳也不多,同樣因好奇而買了票,因為美國的StandUpComedy,港人看過很多很多,用中國人的方言去做的倒沒見過,很想看看這個開潮流之先的“勇敢的中國人”是怎麼一回事。
  
  看完之後,十分驚喜,便跟朋友一同去後台恭賀他,只見黃子華獨自坐在更衣室,臉上沒什麼表情,我只記得恭賀完我們便走了。黃子華卻記得:“到底是你來借我的廁所用還是真來恭賀我?”那我倒忘了,我告訴他我是很“無釐頭”的,欣賞誰我便會到後台來賀誰,借廁所用也許是因利乘便吧。之後,他轉到較大的“伊館”(伊利沙伯體育館)做棟篤笑。我一直是他的粉絲,且看他哪時氣絕身亡。怎料他的韌力很強,不但每次都令觀眾滿載而歸,更可喜的是他沒有江湖氣,始終有一股清流氣息,對社會現像和人生百態,都有很忠實的見解。踏實而搞笑是很難的,準備期間得花上很多工夫思考。
  

  做棟篤笑,是想證明自己是有人欣賞的。
  
  問他:“如果第一個笑位觀眾不笑,你會不會臨場改變說別的?”他說:“不會,第一個不笑便繼續說第二個,第二個不笑便說第三個。”那麼他的創作過程是怎樣的?收集各方意見?“不,表演之前我抗拒聽其他人的意見,你可以問二十個人,可能十九個是錯的,在台上,我面對的不是二十個人,而是很多不同的人,我是憑自己直覺的意見去做的。”
  
  之前,黃子華舉家移民去了加拿大,他是念哲學的,他在加拿大對朋友說:“我要回港做演員。”朋友笑道:“好,那麼在娛樂版見你啦。”回港之後,他加入了“香港話劇團”,不過只是做見習演員。為什麼離開?“那時話劇團可說是‘人治’的,有些新人一加入便可以演重要角色,為什麼我只能當見習演員?什麼都是Fit話事,得看你跟那人合不合得來,選角完全不是市場主導的,我看我沒什麼機會,又見到男主角做了十幾年都是支那麼有限的薪金,我當時能力小野心大,那便走了。”
  
  為什麼做棟篤笑?“演員是很被動的,得受劇本和導演的限制,做棟篤笑,是想證明自己是有人欣賞的。我不是個很快的創作人,我是很慢的,我費了九個月寫劇本,自己亦掏了幾萬塊錢出來,只收幾十塊錢一張票,沒欺場啊。”他的心血得到了回報,第一場是掌聲不絕的。問他:“你相信明星制度嗎?”“我相信的,觀眾是為那個人才入場,那是現實,Reality。當然,有些本來就是固體性質的表演便不用有明星制度了。”他在“香港話劇團”,是不開心的:“爭角色,最慘的是爭來爭去都是自己那班人,人事關係太重,幸而我根本沒資格爭。”

  
  我喜歡那種憑人氣圍得滿滿的感覺。
  
  “那個時期棟篤笑是必定要做的,很有孤獨感,要一個人跟劇本鬥爭那麼久,老得想:什麼是吸引我的題目呢?我的觀眾是什麼人呢?伊館我可以接受,坐千多人,我可以接觸到任何人,我喜歡那種憑人氣圍得滿滿的感覺。紅館太大了,跟觀眾距離太遠,何況,在伊館做十場不等於可以在紅館做十場,我還是喜歡伊館的親近感。”在電視做呢?“千萬不要,一定不行。在台上做,可以滿足自己控制現場觀眾的能力。大衛·高柏飛其實表演魔術的時間很少,他不停地在做棟篤笑纔是真。不過他一個人能夠控制紅館那麼大的場面和那麼多的觀眾,都相當驚人。”但是大衛·高柏飛太過老江湖了點,太懂得哄觀眾,也許這是我沒去看他的第二次的原因,我會覺得讓他用同樣的話哄第二次很蠢。
  
  “我現在的態度不同了。”黃子華說。現在有很多不同的群體演出可以做,第一次拍電視劇是《狀王宋世傑》:“我演姦角。”“能習慣電視嗎?”我問。“不習慣,體力上支持不來,一連幾個月通告都是06至27(即早上6時至翌日凌晨3時),我不是隨地睡那類人,唯一就會太累了,在古裝街的客棧裡鋪了張報紙便睡了。《男親女愛》的拍攝時間好一點,沒那麼辛苦。”“你準時嗎?”與他拍檔的是出名準時的鄭裕玲。“遲到過一次,嘟嘟黑口黑臉,不理睬了我一整天。嘟嘟準時都是因為從前大碧姐(鄧碧雲)罵過才這樣的。”“嘟嘟說跟你拍《男親女愛》時很多討論的。”我說。“是,大綱我沒有改,我改得最多的是對白上和一些情節上的東西。”他和嘟嘟的合作擦出了閃耀的火花,黃子華正式多了一重身份,那便是他立志要做的演員(幸而他起初做不成演員,不然我們會錯過了他精彩的棟篤笑)。

  
  我真的相信人把物質慾望降低些,便沒那麼多煩惱了。
  
  《男親女愛》欲罷不能,在電視上播完還得搬到舞台上,不過舞台劇不一樣,黃子華既編且導亦演。“很好玩,我寫劇本又做導演,滿足感不單來自個人去演,而是看見所有劇中人都達到我的要求,甚至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本來黃子華很不喜歡電視版裡那只蟑螂小強的,他一向最怕蟑螂,恨不得戲中取消小強,怎知小強大受歡迎,那麼在舞台版中小強便變了大角兒。“嘟嘟不怕蟑螂的,她可厲害呢,能夠一隻手抓起蟑螂放進牛仔褲口袋的。”
  
  幾年前他的電影《一蚊雞保鏢》煞科後,他已做後期工作:“極度好玩,不過一人兼三職做編、導和演真是極度辛苦,其實我需要很長時間纔可以擠出一樣東西來的。如果一個人做,每兩年做一件事差不多了,群體的好處有時是會撞出一些好的做法來。”
  
  看來“棟篤笑”和他與張達明合作的“鬚根秀”暫時沒空做了,不過談起香港的鬱悶氣氛,大人小孩都愛自殺、殺人的現像,他說:“將來棟篤笑一定會做這個主題,現代人很容易感到絕望,覺得左轉不行右轉又不行,我想以前有自殺傾向的人可能同樣多,分別在於,他們在左轉不成右轉又不行時會向上笑一下。為什麼五十、六十年代的人既沒有錢又沒工做都不會去死?因為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不同今日,如今物質生活成為人生價值的主導,思想比以前狹窄了,我真的相信人把物質欲望降低些,便沒那麼多煩惱了。”
  
  “古希臘哲學家伊比卡瑞斯Epicurus所說的:‘享樂主義’你聽過沒有?他說快樂的三大元素是:一、朋友,二、足夠自由的生活,三、自醒自覺。他還說要跟朋友們一塊兒住,那個我不行。一個有自我便足夠的人生,得看你要求的是什麼。在香港這個地方特別難以做到那種理想。”“你有沒有試過絕望、想死?”我問。“有的,從話劇團出來時,人生沒有了中心,又失戀那麼一下,當時在恆生銀行六樓拍廣告,往下望去,心想:好不好跳下去呢?不過那只是一念之間,念頭過去了便不跳了。”
  
  為什麼香港人這麼不快樂呢?黃子華邊想邊說:“香港是個生活水準很高,而生活素質卻很低的地方。”這是一針見血的分析。“北美有全世界最好的天然資源,可以生活得很便宜,而生活素質卻很好。在香港,我都是負資產,我們被誤導相信香港土地有限,其實是在控制之下有限而已,可以賣的地方有不少的。”唔,一大堆棟篤笑的題材,把那麼嚴肅的題材化為棟篤笑,正是黃子華的看家本領。

  
  單方面去愛是沒意思,有如打乒乓球,有乒必有乓,讓人拒絕真難受。
         
  曾經為了失一下戀、失一下意而想死的人,如今事業一步一步往上邁,對愛情觀有沒有變化呢?“愛情,得看你對自己有多少認識才能做得好的。你說要找個優秀的人,但這個人對你而言是否優秀呢?當你對自己的評價不好的時候,你怎麼找個優秀的人呢?每個人對愛情的要求不同,十幾二十歲的時候,無他,漂亮啊,追啦。”“自己失戀,讓人失戀都會發生,念大學時覺得失戀相當難過,到了大學時期終於悟出一個道理,自我評價讓別人拒絕接受是難受的,愛情之內沒有這回事便很好,如果自我評價的互相性不能成立,愛情便不能成立,人繼續在裡面都沒有意思。”“單方面去愛是沒意思,有如打乒乓球,有乒必有乓,讓人拒絕真難受,我寫過整本詩集她都拒絕我,我難過得把詩集丟進垃圾桶,想死。”哎,林黛玉焚稿斷痴情啊?     
    
  善感的人如黃子華,怕不怕拒絕女孩子呢?“要拒絕一個人是很難過的事,直到如今,我都寧可讓人拒絕好過我拒絕人。被人拒絕了,是我該死,我會自己調理。我小時候已經有一種感覺,分手是怎麼說呢……分手是死亡的一種呈現,是分隔,是離開,是永別,分手便是這種感覺。”念哲學的黃子華說很多英語,我有些照寫,有些干脆譯成中文。
         
  拒絕別人為什麼那麼難受啊?“老是拒絕別人,特別是不斷有人想接近的人。老得做那麼多的負面性的行為,是很難過的,推卻工作已經難,推卻一個含著一泡眼淚的人都相當辛苦。”
  
  
  我是很容易一見鐘情的,不過現在冷靜多了。
         
  怎麼看香港女人?“香港女人素質很差,我覺得是這樣。但是香港男人的素質亦很差,那便造成這個現像了。”
         
  “你會對一個女孩子說:我不鐘意你嗎?”我問。“我會說我不鐘意你的,公平一些,講出來吧。”“談愛情很奇怪的,當愛情發生時,你是不了解那個人的,很矛盾。最好互相認識多一些時間,最好是別一認識便一頭撞進去,不然中招的機會很高。最好先通過跟她一同工作的人和她的朋友了解一下她。”然而未必有這種從旁了解的機會的,黃子華說:“我是很容易一見鐘情的,不過現在冷靜多了,我如今會慢一點,不過,命運有時都是要賭一下的。”那確實是要賭一下的,一同工作的人和朋友,真的能夠了解另一個人嗎?有沒有可能是誤解多於了解?
         
  黃子華又搞我的筆記紙:“這是什麼紙?”不曉得為什麼男性總對我的筆記紙好奇,而女性都不會,幾乎想叫這位哲學系畢業生給我分析一下。不過他又想到別的了:“How Proust Can Change Your Life”他念出一個書名。“什麼?”我豎起耳朵。“那是個年輕的英國作家寫的書,中文叫做《逝水年華》。”黃子華說,“什麼是最大的魅力?並非外表,也非內涵,而是一個對你說NO的人,這個NO字便會把他捕住了。”“是嗎?人家說不,我便走啦。”我是說男女之間。“我都會走的。”他說,“不過當你很喜歡一個人,你認為她很適合自己都要爭取一下的。當然,讓人NO了十次都要走啦,留下一點點自尊給自己。”
         
  “你打算結婚吧?”講完一輪愛情哲學,得問些忠實的話。“我不覺得我會結婚,我正在探討這回事,我是否需要一個伴侶呢?除了工作之外,我常常是獨自一個人的。”

     
  朋友不應兩肋插刀,我不會為他插,也不要他為我插,享受在一塊兒時的歡愉便夠了。
    
  朋友呢?“非常之少,但我珍惜,因為很少。”“你可以一個朋友都沒有地過一輩子嗎?”我問。“我想我可以的。”黃子華毫不掩飾地說:“我不會叫人跟我滴血為盟,動不動便稱兄道弟。朋友的素質對我很重要,‘往來無白丁’,我喜歡簡單的人,我喜歡串的人,通常串的人都是比較簡單的人,面面俱圓的人城府必深,試過有個朋友很自衛式地嘗試用言話傷害我,我說:我受得了的。之後他便很要好了,他不過是表面串,其實不是的。”
    
       “朋友,試過幾次面臨利益關頭,我、他都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應該是這樣的。雖然當時大家會不開心,當利益衝突沒有了時,便不好互惱一生,應互相了解。不過,有些人是不值得的,不妨因利乘便把他掃地出門。”到目前為止,黃子華的朋友論是最獨特最赤裸最敢言的,“朋友不應兩肋插刀,我不會為他插,也不要他為我插,享受在一塊兒時的歡愉便夠了。友情與愛情一樣,並非替人擋問題。義氣?我最怕這回事,你給人最好的,但是不應要求別人有義氣。”“我跟朋友不會常常見面,但退一步來說,朋友接受我,我很多謝,私底下的我既不特別風趣,亦不特別多笑話,我都相當悶的。”別看黃子華在台上說話快速滔滔不絕,台下的他說話一點都不快,他只是說自己坐不牢。
  
  
  事情未發生之前總是挺好的,可以有很多幻想。
         
  “拍完了《一蚊雞保鏢》之後,你做了些什麼?”我問。“跟著我離開香港八個月,去內地拍《溥儀》。”他忽地捂著嘴巴,“喔,這是我第一次當眾談論這件事。”他演溥儀會是另一種演繹。“一共拍三十集。”黃子華說,“我可以完全脫離我的香港模式,很想嘗試一下,但是我又恐懼……我又恐懼在內地出了名!”“出了名又怎樣?”我莫名其妙。“那我便連內地都不能去了,那麼多人看著我。”他調皮地說。可惜跟《一蚊雞保鏢》一樣,市場反應沒他所想的隆重。
         
  溥儀的一生拍成電影的已有多部,黃子華都奇怪內地有那麼多像溥儀的演員,為什麼偏偏選中個長相不大像溥儀的香港人?“導演成浩說我有種特異的能量,把我的風格完全放棄了便很可惜,怎麼把我及溥儀集成一個整體呢?事前他已做了很多研究工作,打算早點北上跟前朝遺老見見面,打聽一下這個末代傀儡皇帝的事情。”他說:“事情未發生之前總是挺好的,可以有很多幻想。”我本來都代他興奮,黃子華演溥儀應該是個驚喜。不過他沒再說下去,我不曉得他在想什麼。嘟嘟說:“他很神秘的。”女友的事我也沒有問,有個女人不等同互相承認對方。
         
  《奸人堅》是黃飛鴻的故事,他並非演黃飛鴻,演正義凜然的黃飛鴻是加拿大回流的林嘉華,他則變了角,演專門與黃飛鴻作對的奸人堅。
         
  從前黃飛鴻片子中的奸角,必定由石堅飾演。舉凡成功的反派,都是觀眾喜歡去恨的反派,那即是贊賞。黃子華要超越石堅叔叔的根深蒂固“最受歡迎奸人”的地位不容易。演得熟練入骨了,也許黃子華來個“棟篤奸”秀,以解他的棟篤迷之渴,我們拭目以待。

<換襪喪志>代序 by 黃子華

(疑是黃子華為張達明寫的一篇序,回應了當年黃碧雲為自己寫的<一個殘酷的笑話演員>那篇序。估是一九九七九八左右的文字。)


代序


代序應該怎樣寫?
我讀過一篇最好的序。
那是「娛樂圈血肉史」的劇本,黃碧雲替我寫的那篇序。
怎樣好法?
我讀完,便哭了。
今天再拿來看,讀完,還是想哭。
用她的說法,「愴愴惶惶,不可終日」。
自以為決心是一切。她卻把我決心以外的一切妥協,「愴惶」,殘酷的記下來。
我感到愛。

我想,我是沒有辦法寫一篇叫達明下淚的序。抱歉。
十年前我找達明到港台拍一個我寫的「性本善」戲劇——「大個仔」。
劇集出街,道德界紛紛破口大罵,x其老母。非常過癮。
從此沒有聯絡。
差不多十年後,再找達明演楝篤笑。
到他銅鑼灣的散仔公寓處度橋。見到一個遇佛溺佛,遇魚溺魚的浴缸。雪櫃裡發現一枝放射性很強的陳年淘大豉油238。廳中滿佈舞台劇留下的道具和一些幾天沒人認頭的牛腩麵膠杯。最後,在他床櫃裡搜出幾根不知是否趙紫楊留下的紅雙喜,愉快的抽起來,度橋、演出,然後……
達明紅了。
怎樣紅法,人所共知。
只是,由「大個仔」至「楝篤笑雙打」中間那十年,他如何發奮胡渾努力飄泊沾花惹草失意破產,你卻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
或許,憑著這些文章,背後那「麻甩佬」老百姓的角度,順籐摸瓜,諸君可以略知一二。
至於明天的達明,就如他的作品「說書人柳敬亭」的一幕,柳氐一拍楊柳,從此轉姓換名,闖蕩江湖……
「柳」達明又將如何,看官請聽下回分解。

一個殘酷的笑話演員 by 黃碧雲

(以下這篇,按黃子華的講法:「那是「娛樂圈血肉史」的劇本,黃碧雲替我寫的那篇序。」如果有人出書,不管是誰也不管書是甚麼書,有這樣的序的話,未必是最好的序,但一定是,最真的序。痛到血肉模糊,「真」,比「好」,難能可貴。)


<娛樂圈血肉史>

代序 - 一個殘酷的笑話演員

作者:黃碧雲


她所知道最好的笑話就是卡夫卡的「審判」Joseph K,一天早上醒來,二個陌生人闖進他的房子,說:你有罪。他想,怎麼會呢。到來……他千方百計的為自己找一個罪名,然後受死。

因為恐怖,grotesque,莫名其妙,所以好笑。

她喜歡的笑話還有,一個笑話演員舌頭生癌。夢中情人人原來是女扮男裝。太太因男子有外遇跳樓,男子還會寫悼文:「抑鬱終日,無奈逝去。」

笑話總有這樣殘酷的成份。她流落在紐約,成天在笑話咖啡泡時間,看各式各樣的笑話表演,就像看鬥獸,她想。

我去看「黃子華楝篤笑」也像去看鬥獸──驚心動魄的殘酷,難得是眾人都笑得出。

關於黃子華的記憶,時常都很殘酷。也不記得怎樣開始,斷斷續續,他老在扮羅拔狄尼路及周潤發。穿他唯一的一件舊皮夾克。我們笑他一年四季穿「膠褸」。他又會莫名其妙的講尼采。我們那時還年輕,很容易受到驚嚇,在電視台看見所有其他人每星期做二小時工作,驚懼得面面相覷。後來他又要考司儀,興高采烈的跟我們說這說那,很快讓人否出局。他又去了香港話劇團(他想演哈姆雷特,但有多少演員可以演哈姆雷特,他說。),他老苦笑,三千元月薪,練習生想演哈姆雷特。他演戲我去看他,坐得遠遠的也不禁笑出來;他也實在差得可以。下來二人吃飯喝。他笑:導演叫你怎樣就怎樣。笑得十分凄慘。他轉了職到港台當助導。我們在影印機前相遇,光影一閃一閃一黑一白。他說:我的工作就是影印。忽然又有所悟,說:為了當藝術家而捱餓是不對的。我不知如何安慰,我又是很殘忍的人,只道:影印吧。忽然有一次他很高興,說:我在港台電視劇有角色了。我說:好。他又說:是一個當性無能青年的角色,我應如何演性無能呢?二人也不禁神經質地相視大笑。電視劇演成這樣,沒有看過。

我們有一次合作演戲。我失業,無聊之極。他想演戲(哈姆雷特、羅拔狄尼路)。他自己演的是一個笑話表演,在扮一粒沙,又演一段哈姆雷特,因為表演得十分幼稚,他在練習,我們在旁笑得震天嚮。他回去改了劇本。我叫他:演給來看。他抵恐不肯,道:你們都嘲笑我。我哄他,說:不笑你了。他又在演了。我們禁不住又大笑起來。

表演完畢,我們大伙去慶功宴。他喝了酒,搖搖擺擺的站起來,道:我今年二十六歲,最快樂是今天。因為也演了一個自己的戲,如他所願。我那時也是二十六歲,坐在他對面,喝得滿臉通紅,也很快樂,但內裡又有極尖銳的痛苦與同情自傷,說不出話來,也光是笑。如今還記得。

我離開香港就不再記得黃子華。回來在商台碰到他,衣著整齊入時,油滑了好些。大家十分陌生而客氣。因為隔了時間與閱歷,他不再是我認識的他,而我也不再是我自己。我知道他做電台電視節目,亦不感興趣,實在與我無關。年紀令我對人情的親密疏遠甚至生離死別都看得很平淡。

那時是同事。以前合作做表演時我穿了他一件T恤,還在我家。一次碰到他,道:你的T恤還在我處呢。他在眾人前,忽然道:What do you mean?You mean I went to bed with you?那一剎那我便覺得他很下流。一直耿耿於懷,以後每次見他都避著。實在犯不著。我實在認不得他了。

有陽光的殘酷日子有時會想起他(我認識的黃子華不過是一部份的黃子華),她早上看電視看見他都會轉去別台,她又害怕聽他做電台節目。(我們年輕的日子,時常都有陽光。)

她在黑暗中看他講笑話,關於他的殘酷記憶斷斷續續的浮上來。她所知道他的淒涼日子,都在他的笑話裡面了。她自忖是聰明人,關於移民,同性戀,偶像(李小龍&周星馳&劉德華)的笑話都不會令她發笑,她觸到他笑話裡殘酷的自嘲,便像看鬥獸般的,神經緊張的大笑起來。

表演完畢就去看他,他在後台很frustrated,正如我每次看到他一樣。我們仍然很陌生而客氣。

其實他實在演得好。她便跟誰說,他真的好,那人答:噢,不。他說你只說他「有進步」,你真的沒說他好。那一剎那,那個她認識的他又活過來了;他還是這樣,愴愴惶惶,而且又記得她不經意的一句話,她便笑了。笑了以後又起了惶恐的心情。

他們即使以不同的方法去演繹世界,但她時常覺得與他接近,大概只因為這種惶恐的心情。他們惶恐終日,對整個世界都感到陌生而敵對。他自嘲,她卻變得很Cynical,年年不上心,沒有一句話是真的。在這個他表演殘酷笑話的鬥獸場,他們的生命在此成就了交會點。除外,她一點也不認識他……他說,我要出版一本書了。她說。她想。她答:好。如此這般,寫了序。

對其他人來說,這不過是一本好笑的笑話集。有人買娛樂,有人賣笑話,有人從中賺錢。真的不要太認真。或許黃子華不是想做一個周星馳,管它殘酷不殘酷呢。
 
又或許不。

黃子華不搞笑談讀書 (明報)

難得一篇黃子華淺談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黃子華不搞笑談讀書
(明報) 2004年


【明報專訊】黃子華棟篤笑的搞笑形像深入民心,《男親女愛》中阿Lok那市井或該說cheap(賤)的形像更令他賺個盤滿缽滿。可是,很少人會留意到他是愛書之人。其實,說黃子華喜歡看書,一點也不奇怪;隨手拈來,在他過往的棟篤笑中,就引用過唐君毅的《致廷光書》、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書作話題的引子。「對我來說,書本甚至是比電影及音樂更能真正投入的世界。」不在搞笑狀態的黃子華說。
  

  愛存在主義書籍
  
   「相對來說,書本更具分析性,這是受長度限制的電影所不能做到的﹔至於音樂,對我來說純粹是訴諸感情;但在書的世界,情感與分析幾乎可以無限長。」若然知道黃子華在大學時念的是哲學,相信也不會懷疑他喜愛分析。
  
   他在加拿大讀大學時,分析哲學更是潮流所在;不過真正「深得他心」的,還是歐陸的存在主義哲學。記者請他帶一些曾影響他的書,他帶了一本讀書時買的教科書:《ExistentialismfromDostoevskytoSartre》(《存在主義──從杜思妥也夫斯基到沙特》)。「這是大學時的教科書,在學校的書局買的,已是一九八二年的事,至今一直舍不得丟棄。」
  
   他說年輕時已愛看有關於存在主義的書,像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沙特的《存在主義宣言》等都是他的心頭好。其他鍾情的作家如Castaneda、Bukowski等作品,都是在空洞混亂的世界建立一套人生處世方式。
  
   「這類書使我由沒有角度到有一個角度去看人生與世界,不再像風中之葉。它們對我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譬如影響了我某程度的玩世不恭──這也是一個選擇(編按:存在主義者往往提到從抉擇中體驗自由);另一方面,卻令自己這飄渺的人生實在一點:至少它們使我感受到、肯定了存在的實在性,使我提醒自己生命冇taketwo。
  
   有人指存在主義有個問題,就是只高舉抉擇的自由,沒有提供生命的方向;七十年代,台灣就有人因為看了存在主義的書,選擇自殺來「體現」自由。黃子華笑說:「我就是喜歡它沒有提供既定的方向,而讓我們自己追尋。現在的香港,許多人不知存在主義是什麼,也會自殺,好似欠人三十萬就理所當然要自殺,其實背後是很深的空虛。現在香港人傾向沒有選擇,其實是他們看人生的觀點角度沒有出路,他們根本沒有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哈哈,現在物質就是神,資本主義就是宗教。」
  
  
  好書不妨重復細讀
  
   黃子華說去年工作太忙,幾乎完全沒有時間看書。「這樣,人會很干!很干!我覺得沒有時間思考及吸收的情況下看書,會浪費了一本好書。今年會好一點,於是一有時間就看書。」
  
   他帶來的另一本書是《賈德談人生》,賈德是《蘇菲的世界》及《紙牌的秘密》作者﹔;過黃子華強調這本書的哲學意味不算很重,當中二十篇文章都是關於生命的故事。「其中有兩篇都是講述患上絕症的人,如何面對這世界,我覺得故事的描述很有實在感,值得慢慢細讀。」
  
   「最近相對地看書看得慢了,我發覺真的不需要快,對於一些書,甚至不妨重復地讀。當然,快或慢視乎你是否希望被一本書影響,如果只是為了娛樂,自然不需要(慢讀),但如果你想讓一本書影響你,那就得給它時間。」
  
   「最近我看了幾本書都值得自己慢慢的讀或重復的讀。如《Intinacy》講『我』在離妻別子前的一晚在想什麼,當中有很多話會刺激我的思考,例如作者說『這世界就是很大的裙,你永遠想掀起它來看看。』這句話完全講中了許多青少年的好奇心,而性更是無時無刻給他們壓力與吸引力。另一本書叫《alchemist》(《煉金者》)講一個青年的旅程,在西班牙遇到一個婆婆,叫他到金字塔尋找他的寶藏。故事很簡單,然而當中許多片段都足以讓人坐下來想想,想想自己是否仍可以有這樣的旅程。
  
   自從他看了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後,他繼續追看余秋雨的前作《文化苦旅》,現在正讀他後來的《霜冷長河》。「我覺得書中提到『霜冷長河』的意思很好,很適合我重復的讀:作者很喜歡秋天時結冰前的河,因為所有東西都停頓下來,這段時間讓你也停下來喘息。我想人生的形態可否一年四季抱這『霜冷長河』的心態呢?」

黃子華棟篤笑無炭用 (魚蛋)

黃子華棟篤笑十下十下 (搵食啫)

20080407

晃蕩有時 - 「黎耀輝,不如我們由頭來過。」

正常情況底下,我唔會貼咁嘅POST。但,出動到<春光乍洩>,我無能為力,就貼了。


晃蕩有時
SUNDAY, APRIL 06, 2008

「黎耀輝,不如我們由頭來過。」


L:

半夜窩在別人的沙發,打開電視,正播著《春光乍洩》,在醫院的一幕。張國榮跟梁朝偉說:黎耀輝,不如我們由頭來過。

不自覺地以最微小的聲音跟著戲中的張國榮,唸:不如我們由頭來過。就是,我輩一定懂得唸的對白,一定會記得,兩人在計程車上,張國榮怎樣任性又依賴地挨在梁朝偉的肩膊上。

別人轉過身來,問我,這話有什麼意思。閉上眼睛細想細想。 譬如,我老是希望把衰頹的、膠著的、充滿陳腐味道的感覺攆走。我討厭那種狀態。我寧可一筆勾銷。算了。然後,一切重來。偶而代表再次拾起,有時,即是放棄。

又譬如我姐。姐前幾天來電,說她結婚了,再次。她沒有特別愉快,也沒有特別感傷,只是張羅移居別的城市的事。我忽然想到,她才不過三十多歲,三十多歲卻已造了一個很漫長且附著點點酸楚、關於愛情與生命的夢。前陣子帶她的兒子去吃披薩,耐心看男孩的輪廓,長得極像他父親。我很想但不忍去問,想問他記憶裡有無爸爸,那個,在他很小很小的時候遠走了、沒再回頭看他過一眼的人。他成長,他欠缺。

其後,鮮有地收到姐的短訊:沒事的,妳放心。日後若妳心中有話,定要說出來。淡如水。假如現實生活中真有一種情景,我們能稱之為「由頭來過」,L ,大概這就是了。我不曉得將來,倘若我有話,會不會說,但我慶幸我姐,她還來得及,來得及由頭來過。
Labels: 訴說。, 都是專注。

POSTED BY 劉美兒 AT 12:49 AM

極速互聯網誕生 快寬頻1萬倍 用於科研 7月啟用 5秒下載3小時電影 (明報)

你宜家真正知道,咩叫死唔切。咁趕,你趕住去哪裡呢。


極速互聯網誕生 快寬頻1萬倍 用於科研 7月啟用 5秒下載3小時電影
(明報) 04月 07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互聯網不久後可能淪為過時產物。歐洲科學家推出新世代極速互聯網——網格(Grid),它比現時一般人所用的寬頻上網,還要快上1萬倍,下載一齣電影只需數秒,料將為全人類生活帶來一大革新。

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CERN)創建了全球最大「網格系統」,定於7月啟用。用網格由英國 將滾石樂隊歷來出版過的所有唱片傳送到日本 ,只需不到2秒時間。網格的數據傳輸量非常龐大,可容許成千上萬玩家同時玩網上遊戲,以及用低廉如本地通話的價錢,就可使用高清 視像通話。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學教授兼網格項目負責人布里頓(David Britton)相信,網格技術將為社會帶來革命﹕「未來世代的溝通協作能力,可能是我等老一輩人無法想像的。」

網格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器」實驗(見另稿)的副產品。這項實驗所產生的數據,每年超過1500萬GB,相等於2140萬隻光碟,網格項目技術總監杜爾教授(Tony Doyle)表示,由於處理大 批數據需要高電力,不可能集中在CERN處理,必須把它們高速傳到世界各地研究中心來分開處理,但傳送如此大量的數據,會令現今的互聯網不敷應用,甚至有導致全球網路癱瘓之危險。故CERN在7年前便開始研製網格網絡,網格的威力,今年7月啟用時便有分曉。

料兩年增20萬台超級伺服器

目前的互聯網雖然經過不少演進,但始終是由一組電線及路由器系統組成,不少本來只供電話通訊使用,因此數據傳輸速度有限制。網格則沒有這種先天限制,它由電腦專用的光纖電纜和現代路由中心組成,意味沒有過時組件拖慢數據傳輸速度。CERN已裝設了5.5萬台伺服器,預計兩年內將增至20萬台。

建成的網格網絡,將通過光纖電纜,連接CERN至美、加、歐、亞等地11個研究中心。每個中心再利用現存的高速學界網絡,外聯到許多其他研究機構。以英國為例,該國就有8000台網格系統伺服器。CERN高速電腦計算項目主管伯德(Ian Bird)預言,網格的龐大儲存和傳輸能力,可能令未來電腦用家毋須將資料儲存到硬碟,而是改傳到網絡上,可隨時隨地開,掀起一場電腦應用革命。雖然目前一般網民暫時仍毋須使用到網格技術,但很多電訊供應商其實已開始尋求應用網格,例如多媒體檔案傳輸,令一齣現時要下載3小時的電影,未來只須短短5秒便完成傳輸。

星期日泰晤士報

模擬宇宙大爆炸 研究質量起源 (明報)

模擬宇宙大爆炸 研究質量起源
(明報) 04月 07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構建極速網絡,並非為了極速上下載影片,而是為了揭開宇宙之謎。科學家將於今年7月進行「超級粒子撞擊實驗」,模擬宇宙大爆炸(Big Bang),堪稱史上其中一項最浩大的物理實驗。

釋出熱力達1萬億℃

科學家在位於瑞士 法國 邊境建造「大型強子對撞器」(Large Hadron Collider),整個實驗場地是一個巨型環形隧道,埋於地底300呎深處(約12層樓高),大得足以讓火車駛過,耗資670億港元建成。原子粒子會在隧道中奔走,實驗裝置會把粒子加速至接近光速,令粒子在全長27公里的隧道內,每秒運行11,245圈,直至粒子相撞粉碎,釋放出大量能量及「碎片」,希望以此模擬宇宙大爆炸發生後一瞬間的情。

專家估計,撞擊一瞬所釋出的熱力,相當於太陽中心熱力的10萬倍,可能高達攝氏1萬億度。科學家相信,透過這個實驗,可模擬大爆炸後產生的首批粒子,科學家尤其想找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這粒子是當代物理學的基石,被認為賦予了所有粒子質量。科學家認為大爆炸後的一瞬間,所有粒子都沒有質量,當溫度稍下降後,希格斯玻色子「塞」入粒子中,令粒子變成有質量子(重量)。提出有關理論的物理學家希格斯(Peter Higgs),日前更首次到實驗場地參觀。場地今天起便會對外封閉,為7月的實驗作準備。

然而有些人擔心,這個模擬宇宙大爆炸的實驗會導致世界末日。夏威夷一批環保人士上周便入稟法院,試圖阻止實驗,認為實驗會製造出黑洞,吞噬世界一切,但科學家指這想法荒謬絕倫。

星期日電訊報

這個厲害 英國大學培養出人獸混合胚胎 (法新社)

這個厲害 英國大學培養出人獸混合胚胎
(法新社) 04月 02日 星期三 09:05AM


(法新社倫敦一日電) 正當英國國會還在為胚胎研究法案爭議不休之際,英國紐卡索大學研究人員今天宣布,首次在英國培養出人類與動物的混合胚胎。

這項研究於三月二十五日在特拉維夫的一場演講中首次提出,根據這個位於英國北部的大學所稱,研究結果尚未公開發表或認證,這所大學的發言人告訴「法新社」,他們「還不會宣布這就是最後結果」。

英國國會議員目前正為「人工受精暨胚胎學法案」激烈攻防,這項法案允許為醫學研究為目的,製造人獸混合胚胎。

英國首相布朗所領導的工黨,在三月間允許在道德或倫理上反對此法案的所屬國會議員,可以在今年國會表決時,投票反對部分立法案內容。

這種混合胚胎是將人類皮膚細胞的去氧核糖核酸(DNA)取出,然後注入母牛卵巢的卵細胞內,而這個卵細胞裡的所有遺傳物質已經完全被移除,混合胚胎在實驗室裡存活了三天。

紐卡索大學發言人表示,這項研究可能會在「幾個月內,而不是幾週內」發表。

現階段,研究人員想要創造出這樣的混合胚胎,必須獲得規範此項業務的英國「人工授精暨胚胎學管理局」發給證照,同時胚胎必須在十四天後銷毀。

英國政府表示,允許製造以研究為目的的混合胚胎,在科學上的好處是能協助治癒數以百萬計的病患。

但宗教領袖主張反對這項法案,蘇格蘭 天主教樞機主教歐布賴恩在三月三十日復活節佈道談話中,將這項法案形容為「對人權、人類尊嚴、以及人類生活的駭人聽聞攻擊」,將來法案也會允許進行「科學怪人般」的實驗。

一批9歲小學生全副武裝圖謀害女教師 (星島)

一批9歲小學生全副武裝圖謀害女教師
(星島) 04月 02日 星期三 02:14PM


美國揭發一宗駭人聽聞的學生企圖謀害老師事件,喬治亞州一批只有9歲大的小學生,膽大包天,竟然攜帶全副武器和裝備,包括一把折斷了的牛扒刀、手扣和膠布返回學校,密謀傷害一名老師。幸而他們未真正採取行動,便及時遭到制止。 該批小學生一共9人,在喬治亞州韋克羅斯鎮的中心小學(Center Elementary School)內就讀。有一名學童上周五向老師舉報,聲稱見到有同學攜帶武器進入校園內,多名老師採取行動,對該批嫌疑學生進行問話和搜查,及時粉碎了他們的襲擊陰謀,並報警求助。 韋克羅斯鎮警方發言人卡斯韋爾稱,該批學生要襲擊的對象,是一名教授他們的女教師。別看他們年紀小小,他們行事之前制訂了一套計劃,首先用手扣把該名女教師鎖起,然後用膠布封著她的嘴巴,再用紙鎮重擊她的頭部,必要時可能用牛扒刀割她。 不過,卡斯韋爾稱,部分學生聲稱,那把牛扒刀不是用來傷人,只是用來割斷膠布。即時未知道該批學生為何要對付該名女教師。

喪偶男士 死亡率增5倍 愈年老 結婚愈久 喪偶心碎綜合症更嚴重 (明報)

喪偶男士 死亡率增5倍 愈年老 結婚愈久 喪偶心碎綜合症更嚴重
(明報) 04月 05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喪偶到底會令人有多心痛欲絕?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喪偶心碎綜合症」的確存在,而且證實男性的「心碎」程度遠比女性嚴重——男性喪妻後死亡率劇增5倍,相比之下,喪夫女性只增加1倍。

這項研究由倫敦 卡斯商學院(Cass Business School)進行,研究負責人斯佩烏博士說﹕「我們都知道失去摯愛後,會對生活帶來滅性的打擊,今次的研究還顯示失去伴侶會直接提升死亡率,並從統計學上論證人們在喪偶早期真的會傷心至死。」

喪夫女性死亡率只增1倍

斯佩烏的研究以加拿大 一間保險公司的11,454份人壽保單為基礎。根據研究,女性在喪偶一年內的死亡率,比沒喪偶的同性高1倍,至於喪偶男性在一年內的死亡率則較沒喪偶的男人增5倍。幸好時間原來確實會慢慢淡傷痛,研究報告指出,在喪偶一年後,鰥夫和寡婦的死亡率都會下降。

心理專家說,失去摯愛的人很多時候會染上很多不良嗜好,例如食煙、酗酒以及飲食失衡等,然而令他們死亡率增加的主要成因是心理因素:寂寞難耐,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壓力。

心理學家帕帕祖普洛斯指出﹕「因喪偶而導致的死亡率,在愈年老、結婚愈久的人身上愈高。」為何鰥夫死亡風險比寡婦高?帕氏的看法是﹕「喪偶對老年男性的日常生活帶來巨變,從前他們可能不需要洗衣服和煮菜。」帕氏指出,心理壓力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影響健康,那些在喪偶後認為人生無意義和失去希望的人更是高危一族,「任何有這種狀的人,都應該盡快聯絡心理醫生」。

每日電訊報/每日郵報

每年5700港人吸煙致早死 (明報)

每年5700港人吸煙致早死
(明報) 04月 07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
肺癌、口腔癌、喉嚨癌、食道癌、冠心病 、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禍及胎兒……吸煙對健康的影響絕非靠嚇,本港每年有5700人因為吸煙而早死;每天約有16宗由吸煙致死個案,當中半數是生癌。

港煙民84萬 女性續升

中大藥劑學院教授李前指出,政府統計資料顯示,本港仍有84萬名煙民,佔15歲或以上人口約15%,每名煙民平均每天吸煙13支;另外近年女煙民人數持續上升已引起關注。港大早前發表的研究顯示,因吸煙引起的疾病或死亡個案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18億元,有關醫療損失更達35億元。

國際研究已證實,煙民患上肺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0倍,因吸煙會令血管硬化,煙民患心臟與循環系統疾病、冠心病、血管疾病亦屬高危。本港多達九成的肺癌死亡個案來自男性煙民,同時,吸煙亦造成三成的癌症死亡數字。

好人物﹕他手裏有筆 程翔的獄中閱讀和寫作生涯 (明報)

好人物﹕他手裏有筆 程翔的獄中閱讀和寫作生涯
(明報) 04月 0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監獄生活,是一種非人性化、貶低人格的生活,我在獄中有很深的體會……」抗衡被矮化,竭力維持自我尊嚴,是程翔 一千多個日與夜鐵窗下的掙扎;憑心靈治療的書,他曉得調動潛意識、發揮意念維護尊嚴;憑宗哲讀物,他悟出愛與恕的道理,叫他重新站起來;閱讀,陪伴他走出陰霾。

資深新聞工作者程翔因間諜罪,05年被中國政府判刑五載,今年春節前夕,服刑滿一半後突然獲假釋返港;回想起兩年多的漫長牢獄生涯,維持尊嚴、建立生命的意義令他不至於失去自我,因為囚牢不單奪去個人的自由,更易扭曲人性、摧尊嚴。

嘗過牢獄滋味的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為要保持自己的一份尊嚴,決定把衣服洗得乾淨,把院子打掃得一塵不染,他認為一個人能夠成就豐功偉業,固然值得驕傲,但當身陷囹圄時,能夠把瑣碎之事做好,也一樣能夠為自己尋回尊嚴。程翔的方法則是冥想:「妹妹帶了很多有關心理治療的書給我,其中有些書教你如何調動潛意識發揮自己意念的力量(mind power),抗拒一些足以矮化人、令人缺乏尊嚴的做法;而我是通過冥想,調動意念的力量作出抗衡,這才可保持在監獄中的尊嚴。」

成為階下囚後,程翔深刻體會監獄非人性化的一面,「我看到很多人蹲下來替獄警擦皮鞋(獻媚),但之後通過bully其他人表現自己的高大威猛,欺凌其他囚犯,這是很扭曲的性格,亦是分裂的人格」。

文王拘而演《周易》

維持尊嚴的另一方法,是建立生命的意義。

「妹妹給我一本名為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書,它很強調需要找出生命的意義。這書作者Dr Viktor E. Frankl是奧地利的猶太人,二次大戰時被納粹黨關在集中營,雖然他有三次逃命機會,但仍決定留下來;身為醫生的他很想留下來照顧完全無生存希望的囚犯」。

作者被尊稱為第三代心理學家,追尋的也是更高層次的動力。第一代心理學家相信人對個人歡樂的追求就是生命的動力,第二代則認為人對權力的追求才是生命的動力,至於Dr Viktor E. Frankl就相信,人對生命意義追求構成生命的動力。程翔很認同他的觀點:「他堅信留下來照顧一些瀕臨死亡或無希望生還的病人,就是他生命的意義,所以即使有機會離開集中營重獲自由,他亦放棄,這樣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使他在缺乏尊嚴的環境下重新樹立做人的尊嚴,這一點我非常認同,我亦嘗試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協助獄中朋友解決問題」。

與程翔同禁於同一囚室的,有殺人犯、毒販和貪官,在監獄內粗口是普通溝通語言,但他沒說粗口,還經常說早晨、對不起或「唔該」,令其他人對他側目。他說:「很多快將刑滿出獄的朋友看到自己習染不良的習慣,如講粗口、不注意禮貌,完全無準備重建做人起碼的禮貌、儀容的注意,這根本無可能出獄後很快融入社會,因為他們的一舉一動已經告訴人他們是監犯,很易遭受歧視,所以很多快出獄的朋友,都會來找我談這方面問題,甚至希望我能協助他們重建人與人之間基本的禮貌和言語習慣,我都盡量幫忙。」協助其他囚犯建立信心、重投社會,是牢獄中程翔的生命意義。

這種正能量的背後,蘊含不少信仰對他的教誨。

在獄中程翔信奉了基督教,讀過聖經兩遍,它教導「要以微笑面對痛苦,以謙卑面對狂妄,以關懷面對踐踏,以禮貌面對粗暴」。

宗哲書可說將程翔從深淵中拯救過來;05年的8月當他被鎖上手扣,「砰」一聲關上拘押所大閘門時,他形容:「那一刻的心碎了」。絕望幾乎吞噬了他,輕生念頭曾經閃過腦海,就在孤立無助的情緒低潮,他很有衝動看《易經》:「因為太史公曾講過一句說話,就是『文王拘而演周易』,即是周文王在被監禁時才演化了現在看到的整套《周易》,我很想在《周易》中,嘗試找出人生道理」。

《易經》中有占卜功能,程翔亦為自己卜了一個他形容為「起死回生」的卦:「因為它非常貼切地解釋了我的處境,亦由頭到尾充分肯定我一生所做的事。」例如其中有說「志行正也」,程翔相信他立志做傳媒,為大多數老百姓的安定和平穩定努力,並作相關的行為是對的。唯一令他不明白的是為何有錯,後來他想通了「錯在位不當也,當時我在考慮位不當……是否指我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呢?是否我並無某方面的授權但參與調停兩岸糾紛呢?」令他最大安慰的是,它提及若是位置放對了,他所做的就是「大君之賢」,高尚人的行為。

他相信這卦是上帝給他一個信息:「你所做的事有天知」;就是這信息將程翔從自尋短見的邊緣抓回來。

除了《易經》,《道德經》、《聖經》、《佛經》、《圓覺經》、《金剛經》等程翔都有細嚼,他說 :「佛教、道教及基督教三方面的經典著作能給我很大精神力量面對逆境」。在獄中選擇了基督教的他說:「宗教信仰來得很自然,是一種心靈上的需要,我並非看了很多不同教派的書,比較過不同宗教後選擇了基督教,我信基督是一種心靈需要,當我在非常絕望之時很想能與人對話,忽然間我發覺可以與神對話,向耶穌說話,於是我很自然地進入了祈禱狀態,在這情下我取得內心的寧靜,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祈禱的力量」。

憑《聖經》 輕裝上陣

他憑聖經的三個字「信望愛」,得以在這場災難中重新站起來,他說﹕「聖經內關於愛及恕的教導,令我很坦然地面對這次災難;看罷後覺得需要用愛包容所有的人,包括傷害我的人;用恕來化解一切仇恨,包括造成今次災難的悲痛;當我懂得用愛及恕化解心結時立刻輕鬆了許多,不再需要為一些不開心的事糾纏,可以輕裝上陣,不用總是背負一些包袱,這是聖經對我最大啟發」。

牢獄中他很有寫作的衝動,但在監內並無寫作的條件,因為勞動時間很長,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每日不足兩小時,他說:「短短兩小時很難很系統地寫東西,所以唯有不斷寫筆記、讀書感受」。一千多天寫下十多本筆記簿,記載的不單是書本的讀後感,更有獄中的生活、度過困境的辦法、以及他對自己這案件作為經典案例,用以說明中國司法制度未來的改革方向。

翻開筆記簿,看到的不單記錄了文字,亦劃了手掌及一些符號,獄中點滴盡錄其中,這些筆記簿對程翔極之珍貴,所以在假釋前獄警一度取走他的筆記簿時,令他十分心痛,幸好一天後歸還;他想,可能是當局在出獄前須檢視他一切的文書記錄。

走過人生的低谷,嘗過牢獄之苦,獄中讀物,成了程翔黑暗中尋找明燈的工具;而這十多本筆記簿,則記載了傷痛、盛載希望,程翔希望有一天可以出書與讀者分享所思所想;或許,這也會為讀者帶來的深刻的啟示。

Xtra.info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閱讀解碼》,由4月5日起,逢星期六晚上7時,無電視翡翠台播出。港台網上直播及可供重溫(http://tv.rthk.org.hk)。

文/鄭秀慧

編輯:陳立衡

Into the Wild﹕走出箱子以外 (明報)

Into the Wild﹕走出箱子以外
(明報) 04月 0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每天帶在身邊的ipod反覆播《Into the Wild》的電影音樂,Eddie Vedder的曲子像荒野的呼喚,這是我最近看過最能提振精神的一部電影,更難得是辛潘把本來可以弄得很悲情的題材處理得不沉重也不過分浪漫。是的,我不太願意人家說這個獨自上路的男孩最終死在阿拉斯加的故事是悲劇(確實有很多人這樣寫),這麼說每個生命都是悲劇了,因為每個人總難免一死,只是遲與早。

是否必須繞過死亡,人們才能肯定旅程的意義。或許這是一部需要PG指引的電影,給心智太成熟又因循的成年人Parental Guide。我想把這些精神帶在身邊,提醒,城市生活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而且不必去到荒野。

—亞歷,你為什麼想去阿拉斯加?

—因為我想試,在最原始的自然環境生活,看看人與自然的環境。

—就只有人類與自然?

—對,只有人類與自然。回到最根本。想看人本來是怎樣生活,想接近最自然的聲音,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呼喚。

—是反社會嗎?所以你改掉名字、把錢捐出去、拋棄車子?

—我不是反社會,我只是試走出去,走出這個人為建立的社會。拋棄外在的東西,幫助我更堅定,我不需要這些東西來定義我在社會的位置,一無所有地上路會讓我看得更清楚。而且……我只想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善良的人。

—亞歷,你很勇敢,但我想很多人會認為你很天真很傻,他們害怕……更何,你……死了。死在荒野。

—是的,本該來一趟「榮歸」的,哈哈,算我唔好彩。但是,I have had a happy life。謝謝。


熱愛思考 無關反社會反建制

我想像我和亞歷,不,Christopher J. McCandless出現上面的對話。亞歷是他後來給自己改的名字,全名是Alexander Supertramp。大學畢業後,這個美國 男孩拋棄家人、拋棄哈佛、拋棄日本 車,把全部積蓄捐給慈善機構,開始上路,在流浪中發現真正的自己。他不是一般反社會反建制的嬉皮士,他有明確的目標,喜歡的人物是梭羅與Jack London等。他把他們的書帶在身邊,像是導航燈,卻不時依照自己心意修正前人的智慧。後來,獵人在阿拉斯加一輛荒廢巴士找到他的屍體,還有他的日記,那是1992年8月。曾有壞孩子之稱的辛潘得到他家人的批准把故事拍成電影,就是我在香港電影節看見的版本。

亞歷的故事很容易落入某種典型流浪與反叛青年的窠臼,尤其是他好像真的有許多成長心事與難解的家庭鬱結。而實在,亞歷不是聖人不是完人,他只是熱愛思考,喜歡探問天地,嚮往更高層次的生命追求。他的經歷,是一段關於追尋與實踐的,現代流浪者之歌。

紀錄青年單騎入藏 台灣 熱賣

流浪者的路上,或許有各式各樣的同道人,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與時間長度,走完一段旅程。

這兩個月,台灣書市最熱賣的一本書,叫《轉山:邊境流浪者》。作者謝旺霖二十多歲(與亞歷出門的年齡差不多),拿向林懷民「流浪者計劃」申請得來的一筆錢,獨自騎單車走入西藏 。書內記錄了他在路上的心情與反思,蔣勳替他寫的序期盼這只是一個起點:「或許旺霖的書會是一個運動的開始,台灣的青年讀完,帶書,都紛紛出走,走向他們各自孤獨的旅程。」書果然賣得很好,不知是不是真的打開了一道缺口。

翻書,看這個台灣男孩在路上一邊害怕得要死一邊感覺生命的奇妙而他的文字卻愈來愈沉靜,我忽然想起一年多前,電子郵箱曾經出現一個陌生男子的來信,他在我的網誌留言,原來那時候他正獨自騎單車穿越西藏,可能猜想我會是一個不錯的讀者,就樂意跟我分享他在途上所見所感,有時也附寄一些美麗的高原照片,讓人神往。我喜歡讀他一站又一站寄來的travelogue,除了因為那手漂亮的英文,還因為那個在途上,漫行於天地之間的身影。我不知道他是誰,只理解他忽然想要離開原有生活軌,走走就上了山。後來,大概是一個多月後,旅程結束了,他或許回到了香港,或許到了另一個遠方。最後一封他寫給我的信只說,生活安好,一切無恙。

那個旅程,可能是西藏單車男人生其中的一個假期,此後不知會不會再有。亞歷在阿拉斯加熬過一個冬天之後,選擇了離開,回家。就當他想通了吧,總之他已經在荒野找到所需,他已經找力量,或者說,一種態度,可以back to the society。諷刺的是,悲劇的意義此時方才登場:生命不由人選擇。冬天完了,他也渡不過融了冰的河流,終給圍困在荒野。只能選擇離開:抹抹身,擦擦屁股,換上褲子,穿戴整齊,留字感謝世人,署名是給爸媽記認的名字,連名帶姓一字不漏,走得清清楚楚。再看一眼藍天,帶笑離開。

出走可以是改變日常秩序

不是漫無目的。不開步走,永不知道面前有什麼。

我想說的是一種跳出桎梏的精神,與浪漫無關。再推遠一點(或拉近一點),流浪,或出走,也不一定必須是地理與空間的移動。或許只是某種常規的擾亂,某種日常秩序的改變,某些因循思想的丟棄,某個視野的開闊。總是有別些可能性,總是有些可以搗蛋的理由。年輕時沒有做過,年老時也不必規範自己。

甚至不必用理論來規範自己(畢加索不會有了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才去畫畫),不必計算「機會成本」來確保自己作出最佳選擇,犧牲值最低。
只要唔偷唔搶唔傷天唔害理,斷估唔拉,毋須任由自己迂腐到底。

—亞歷,你可以告訴我,這一切……有意義嗎?

—如果你只坐在那裏什麼也不做,會比這更有意義嗎?你先爬上山來,我再跟你說。

亞歷邊走邊唱歌: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Hope you're not angry

If I disagree

……

文:塵翎

編輯:楊泳森

五音筆傳 映畫音樂系列之二﹕配樂聖手陳勳奇 (明報)

五音筆傳 映畫音樂系列之二﹕配樂聖手陳勳奇
(明報) 04月 0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陳勳奇,有導演、演員兩種身分,因為王家衛,影迷對他認識多了,甚至覺得他能夠為電影創作魔幻配樂有點不能置信。

這些年來,陳勳奇已較少配樂,可這無損他在香港配樂界的重要地位。今天,依然有不少導演(像曾志偉、爾冬陞等)找他為自己作品裏的音樂「補鑊」,讓他「妙手回春」。這個從邵氏電影時代走過來的配樂家,創作無數,看幾代變遷,說來,他是一部會走路的電影音樂歷史書。

很簡單,只要你隨便找來一些邵氏時期的名片來看,音樂一欄,總會看到幾個熟悉名字。其中一個叫王福齡,那是陳勳奇經常掛在口邊的師父——五十年代南來香港的國語片作曲/配樂家,著名作品包括《不了情》、《紅樓夢》、《白蛇傳》及《獨臂刀》等;另一個叫陳永煜,也就是陳勳奇的原名。

很多人都知道陳勳奇曾經為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墮落天使》、《東邪西毒》配樂,這幾張原聲甚至成為潮流指標。可是,沒多少人知道,他也曾為張徹的《刺馬》、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李翰祥的《金瓶雙艷》、劉家良的《神打》配樂,合作過的都是當時得令的著名導演;一直橫跨至八十年代,伙拍的導演還有成龍、洪金寶、吳宇森等。不過,真正叫人記得陳勳奇做音樂的,還要多得王家衛。難怪他總笑說:「多虧王家衛的電影,有很多人找我簽名,找我的音樂,我因為王家衛,再紅一次。」

永記師父王福齡

從小沉迷電影,陳勳奇形容自己讀書不成,卻一心想踏足電影界。他想過當電影廣告板繪畫師、做過電影膠片印員,最後經親戚介紹,十五歲考進邵氏的音樂錄音部門當童工,跟師父王福齡邊學邊做。他說,當時最重要是可以入電影行,義無反顧。努力學習是陳勳奇的不二法:「我入行時不懂音樂,連唱歌也五音不全,唯一是熱愛電影,師父見我這樣,就二話不說收了我,用心教導。」

每次說到師父,陳的雙眼充滿神采,亦師亦父的感情,一直長存心底。「我跟父親沒有多少感情,但師父一邊教我工作,一邊教我做人,我們是知交。」一九九八年,當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王福齡的時候,由於他已經離世,王氏一家也早移民美國 ,出席代表領獎的,正是陳勳奇。當時,他把師父生前的重要作曲想法轉告在場人士:「師父說,作曲最重要是旋律、感情,一首優美動人的歌曲,聽眾定會記得,可以歷久不衰。」這也成了陳勳奇多年來創作音樂的規條。

從音樂工匠做起

但電影配樂不單是作曲,還是一個畫面跟音樂的「對位法」(counterpoint)。

陳勳奇說,管你是音樂系碩士博士,並不代表你懂得把音樂放進電影。從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九年的十二年間,陳勳奇跟隨師父學習,不斷從經驗中實踐。當時邵氏最看重國語片的音樂,尤其黃梅調電影與歌舞片,王福齡多為這些電影主理音樂。至於其他電影大都用非原創的「罐頭音樂」入戲,與其說創作,不如說當時的陳勳奇從音樂剪接做起。

「最初還未有機會創作音樂,反而聽了很多外國原聲,我的好處是每聽過一段音樂總會牢牢記得,於是隨時知道該用那段音樂配置在畫面上。」除了考慮音樂的出場與結束,還不時給音樂配合畫面節奏作延長或刪短等剪接技巧,也是這段日子,加強了陳勳奇對音樂入戲的知識技術。

「其實,當時我充其量不過是音樂工匠,反而後來有一些東南亞獨立製片人找我做音樂,自由度大多了,可以作曲,又能賺取外快。」陳勳奇這個名字,也是當時改的,好方便他外出「秘撈」。

配樂不是還魂丹

入行久了經驗愈加充足,加上成績甚佳,大小導演都主動找陳勳奇為電影配樂。

「當時每一個導演都『拍膊頭』說:『Frankie,部戲拍得唔好,你做好啦!』這句話對某些導演來說是謙虛,但對有些人來說就真係……哈哈,有些導演拍片草率,永遠只希望我用音樂補救,我當時最常用的字眼是「還魂丹」,他們都當音樂是壞電影的「還魂丹」,咁就慘啦!你部戲本身拍得不好,我的音樂再好,人家也不過是入場聽音樂吧!沒用的。」

有時候,陳勳奇比起某些導演更懂得把音樂入他們的戲;也有時候,他會給某些導演的想法當頭棒喝,對配樂改觀。

「舉例說,同樣是喜劇,許氏兄弟與吳宇森就有不同的處理,他們對電影音樂的要求不同。阿Sam的戲很多時都會親自配樂,有很多punchline都是用『嘩——嘩』的音效,比較通俗,好像《鬼馬雙星》就有很多;但吳宇森最討厭這些,我曾經幫他做過《大煞星與小妹頭》,當時他跟我說:『Frankie,唔好再嘩——嘩』,於是我反問該怎樣,他說:『我要那種能夠帶動劇情的音樂就成了,這場戲已經很好笑,不用嘩——嘩,觀眾都會懂得笑!』你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電影很有信心,引伸來說,其實是電影風格的問題。」

歡喜冤家王家衛

跟吳宇森一樣對自己電影滿有信心的,還有王家衛。

「王家衛很相信自己的一套,他喜歡不時拿走我的音樂,又或者把我替某段戲寫好的音樂放在另一場,不要說我,就算他跟劉鎮偉在《天下無雙》也曾因為音樂爭論。當時王家衛說我的音樂不對,劉鎮偉則覺得對。這其實也是配樂有趣的地方,說到底,有些東西很主觀,怎樣配也可以,當然,好與不好,有沒有為影片提供昇華作用又是另一回事了。」

文:羅展鳳

攝影:劉峻陶

場地提供:Page One(Festival Walk)

編輯:梁詠璋

李柱銘

人老,尤其當人在政圈流轉最後走人,好無陰公。佢就算廢柴,都花了幾廿年去到廢俾你睇。唔讚都唔洗屌囉係咪呢。

陳方安生﹕給李柱銘公正評價 (明報) 04月 07日
李柱銘:抱民主及回鄉夢 (明報) 03月 28日
李柱銘預言公民黨或當泛民領軍 (星島) 03月 29日
「公民黨可領軍泛民」 李柱銘讚友黨「好好多」 (明報) 03月 30日

陳太:港報刊自我審查惡化 (明報)

陳太:港報刊自我審查惡化
(明報) 04月 05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
立法會議員陳方安生昨日在新加坡 傳媒頒獎禮活動上發表演講,指香港回歸10年來,香港傳媒的自我審查有增加趨勢,有別於「傾向性」的傳媒自我審查,現今傳媒自我審查變得「隱藏及狡詐」(insidious),故難以評估在對外聲稱「政治中立」的報刊中,有多少因作出具批判性的分析而受壓制。

陳太 昨晚在新加坡出席新傳媒集團的第三屆周年新聞頒獎禮,並擔任主講嘉賓。陳太指出,現時在香港購買一份左派或親政府的報章,讀者可知道新聞或評論會有所傾側。難以估計的是,現時報刊東主可能因顧及在內地的生意利益,又或不想冒犯中央,因而壓制報刊所作的具批判性分析。

她又認為,有本港報刊在「不自願」情下作自我審查,例如報刊展示批判香港或中央政府的形象,即可能面對難以吸納廣告及相關收益的結果。所以,報刊東主知道如要發行批判政府的報刊,就必須先要有「大荷包」作財政支持。

指報評會無法有效監察傳媒

另一方面,陳太指出香港報業評議會成為法定組織,一直受到拖延,無法有效發揮監察傳媒的角色。陳太建議本港可考慮效法成立「英國 傳媒投訴委員會」等自願組織,由媒介代表組成,以處理涉及傳媒報道的投訴。

20080403

暗黑的卡夫卡 - 後現代腦殘療傷系美少女

如此年代,沒有一個人不無聊。最荒謬的城市現象,原來是以無聊克無聊。


暗黑的卡夫卡 - 後現代腦殘療傷系美少女

20080402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雲翔:我怎可比別人做得更多?(新丁篇)(明報)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雲翔:我怎可比別人做得更多?(新丁篇)
(明報) 03月 30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無野之城》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作世界首映,可能是香港第一齣講述棒球的電影。正如主創人所料,觀眾的第一個反應的確是:「乜香港都有棒球代表隊咩?」第二個反應可會是:「裏面有幾成真,幾成假?」─尤其看到很有camera face的棒球員在沙灘上、在球場上裸跑;尤其看到男更衣室內外種種風光……

雲翔是這齣傳奇之作的監製、編劇和聯合導演。沒有他,便沒有這個夢想。他參加「毅行者」凡十多年,開電影公司乾脆便叫藝行者。他是一個這個年頭還會拿血汗錢拍自己電影的男人。

問:你自己打不打棒球?

答:我不是棒球運動員,但喜歡看。十多歲時在銅鑼灣已經結業了的三越百貨看日本 棒球漫畫《我和我的九人甲子園》,從此便迷上了。將來有機會我也要把這故事搬上銀幕。

問:你怎樣結識這群棒球員和教練?

答:我有朋友在香港棒球總會工作,找上剛從澳洲回來的我,說想為香港棒球隊拍一齣宣傳片以推廣本地棒球運動。但我和球員談過之後,發現他們很有自信,很淡定,而且本身生活都很有趣,除了棒球,不少還有藝術嗜好。他們的路向和香港金錢至上的主流生活價值完全相反,不問收入,在一項沒有人注意的運動上投放大量時間和金錢,很激情,便覺得為他們拍一部宣傳片或紀錄片未免太浪費了。既然他們都在等待球場上一個奇蹟,我便想:有沒有另一個創造奇蹟的可能?便是讓他們當演員,拍出他們自己的故事。

五改劇本 發行商滿意才拍

問:你在別的訪問中曾多次說過希望借本片令更多香港人認識棒球,然而,《無野之城》首映之後,一些觀眾對裏面出現那麼多的男性胴體感到困惑,加上片中棒球操揀和比賽的場面不多,不太像同類勵志或運動片,於是部分網民便指摘你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答:我拍電影當然有自己要說的話;棒球是其中一部分。其實我也想有多些棒球場面,但2007年1至3月拍攝期間,我差不多把全港所有空出來的場地都租了,還是不夠,再下去便要向足總借場。我也想拍多一個月,處理好比賽和操練情,但香港是「無野之城」啊!真的沒有這個資源,而我也不是要製作教育電視,一心拍一部認真的電影便是了。

問:你心目中認真的電影應該是怎樣的?

答:首先要有劇本,港產片以前實在有太多沒有劇本便開拍,現場「飛紙仔」的習慣。這樣我不能接受。這個劇本寫了5版,給很多行家、朋友和發行商看過,他們都感滿意才開拍;其次要有好的導演,拍年輕人的故事,香港誰比劉國昌先生更合適呢?另外,選擇拍攝場地、後期製作都十分重要。我們花在配樂上的資源便不少。那6首歌的重唱版權我便用了二十多萬。

問:你說是羅文的《朋友一個》、陳百強的《當我想起你》、黃家駒的《喜歡你》、張國榮的《春夏秋冬》、梅艷芳的《夢伴》和光良的《童話》?

答:嗯。《童話》是棒球隊員集體愛唱的歌,另外5首則是配合劇情挑選,同時借機抒發對那些逝去歌手的懷念。

始於2003的失落與傷感

問:你覺得棒球員像那些歌手嗎?

答:當然不是覺得他們會像那些歌手英年早逝。而是我想到:他們的球打得不錯,但打了十多年,今天如果有什麼成就,也是靠他們自己掙來的。如果最終沒有又怎樣?是那最後歸於無的感覺……


問:所以你不單不斷插入打上早逝歌手名字和生卒年份的畫面,還插入孔子、惠能、老子的名句?不過那句「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好像不是老子說的?

答:黃仁逵(本片美術)也已告訴我了。其實我最喜歡的是孔子那句「未知生,焉知死」……也許,我根本便是一個很沉鬱,很悲觀的人,因此想借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來振奮一下,也許我犯了新導演的通病─有太多話要說。

問:《無野之城》由2004年開始籌備拍攝,又是關於「失落」的,和2003年有什麼關係沒有?

答:正是關於2003的。在短短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失去了那麼多東西。我很記得SARS期間,整個城市都很靜,尖東是完全寥落的。張國榮死那天,我真的以為是愚人節惡作劇。那天我駕車回家經過中環,計算時間該便差不多是他跳下來時。那種不確定感,強於1997。我剛認識棒球員們的時候,他們和我提起那一場對斯里蘭卡的亞洲盃比賽,滿以為會創下紀錄性佳績,結果好夢成空。他們有人說時還在哭呢。我一聽便想把這些失落和傷感聯繫起來。

問:2003年你正在做什麼?

答:正在澳洲坐移民監。我本來是IT人。趁在澳洲時便學習拍電影,拍短片。由於我有很多影圈的朋友,之前我已了解香港人是怎樣拍片的,這一次其實是讓我明白外國人如何製作出一部電影。

問:是對電影的熱情令你不惜獨資拍攝《無野之城》?在這個市道,大家都在說拍電影等如把錢傾入大海……

答:我從13歲做到30多歲,儲蓄了一點錢;投資股票,也賺了一點。我以前雖然是做軟件的,但興趣卻是音樂和中國文學。會考 我中國文學拿A的啊!電影,正好能有效結合我的興趣。怎麼說呢……我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常常有很多感覺,也常常很想和別人分享這些感覺;要跟多些人分享,最好便是拍電影了。朋友起初也以為我一定會寫小說了,畢竟寫小說較便宜。(笑)我也寫過一些短篇,但沒發表。以前我也搞過出版,出版過一些會考練習之類的書,銷量不錯,朋友還因此患上肝炎。從那個經驗我曉得,不是那麼容易找到發行商,將你的書放在書架上;即使放上了,讀者拿上手讀的機會也不見得高。電影呢,除了在戲院公映,還可以透過DVD、VCD,有多些人看。

問:你有什麼心儀的導演?

愈辛苦愈開心愈踏實

答:艾慕杜華,他所有作品我都喜歡!如果我能拍出像《慾望的規條》這麼樣的作品便好了。還有彼得格連韋納,他的節奏、題材……裸體可能便是受他影響。他的《淹溺三六九》裏,那教士眼看海水湧進小艇,仍划動不休的場面,拍出了對人生一種極端的灑脫。

問:《無野之城》董敏莉飾演的自殺少女,可是你的代入位?

答:我小時經常想及死亡。以前很怕死,現在不怕了,即使明天便死也無妨了。過了40歲還死不了,卻在經歷自己所愛的死亡,不禁想:可能死了還好。某種意義上,拍電影也是我傷感的另一反射。你知道嗎?我最近有一個奇怪的想法,想在電影中綵排自己的喪禮。一般的喪禮都會說死者的好話,我想換另一個做法,規定出席者只能講我的壞話。這樣一直講下去,會否最終發現,壞話說盡了也不過如此,得出「我也算好人」這結論?

問:聽說你下一部作品便要到死海去拍?還找了邱禮濤合作?

答:我下一部電影叫《永久居留》,講一個基男愛上了一個直男,也講一個常害怕自己活不到30歲的男子,對來生的看法。

問:似乎有很多你個人的情懷放進去?

答:我人生還有很多想拍而未拍的題材。怎麼說呢?我是一個欠運的人,過海關排隊永遠排最長那一列,抽獎最好的一次便是抽到機票和弟弟一起去了日本……我不期望比別人幸運,刀仔能鋸大樹之類,反而愈辛苦,愈感開心,愈能給我踏實的感覺。今天的人常動腦筋如何用最少的勞力換最多的報酬,我呢?則常在問:「我怎樣可以比別人做更多?」

什麼人答?雲翔

原名鄭云翔,曾被譽為「香港土生土長的電腦英才」,自小家貧,13歲開始打工幫補家計,當過數據輸入員、電腦程式員,1994年獲公開大學電腦學理學士學位,曾任香港最大軟件集團「天時」的營運總裁。自資拍片之餘,還粉墨登場,脫光衣服在處女作《無野之城》男更衣室亮相。他說他信命運,但不會看命書。

什麼人問?朗天

文化策劃、傳媒工作者、編劇、影評人。近作《村上春樹與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潛行之恨,或愛》、《自戀的命運》、《行者之錯步》等。

文﹕朗天

編輯:周瑮





無野之城小資料
(明報) 03月 30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監製:雲翔
導演:劉國昌、雲翔
編劇:雲翔
演員:梁宇聰、香子俊、林苑 、董敏莉 等

由香港棒球代表隊成員及教練演回自己,在銀幕上展示他們生活上的理想和熱情,以及參與棒球運動的苦與樂。主投手梁宇聰和投手香子俊同一天生日,被同一個女子愛上。一個少女半夜在路邊幾乎被阿聰撞死,以後便闖進了他生命。決戰前夕,阿俊突然向阿聰表白,他對他有了感覺……

神女有心 笨男多無夢 (明報)

雖然大家都知道媽媽是女人,但又的而且確,我們總不能赤裸裸地叫媽媽脫清光把她看個清楚,肯定她是個女人。


神女有心 笨男多無夢
(明報) 03月 31日 星期一 05:05AM


【明報專訊】
女士向心儀男士暗示卻無功而還?千萬不要灰心,不是你魅力不夠,可能只是男方呆笨「發雞盲」而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一項調查發現,男士對接收女性「愛意暗示信息」的能力,實在太不敏感了。印第安納大學研究員是次邀請300名男女大學生,測試他們接收「愛意暗示信息」的能力。研究員給學生看一些女性表情的照片,他們需把照片分類成「友善」、「熱情吸引異性」、「傷心」和「拒人於千里外」。在準確判斷相中女性心情上,男生得分較低,他們尤其分不清女士是「老友」還是「熱情」,很多男士會把女性的「熱情暗示」誤當成只是「老友」的表現,反而把真正的「老友」舉措,視作愛意暗示的身體語言。調查將於新一期《生理科學》出。
如何判斷「神女有心」?

 眼神﹕她向你望過來。當你留意到她的視線時,她立即望向別處,但之後又一再向你望來

 談話﹕她走過來問好,主動打開話匣子

 發問﹕她問關於你的事,想知道跟你有否相同之處

 微笑﹕她向你微笑,並有眼神接觸,流露愉快表情

 身體接觸/逗弄﹕她在說話時扶你的手臂或肩膊,並就你所說的一些話,逗弄得你很開心

星期日郵報

Ticklish - 追星

3/15/2008
追星


在金錢與權力的重圍中
分享詩歌的榮譽與悲哀

嘉賓:北島 翟永明 歐陽江河 黃怒波 鄭單衣  李陀 黃子平 汪暉  唐曉渡
   主持:葉輝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美麗華酒店商場2 樓)
   時間:三月十五日星期六 下午5:00 -7:00
  
   主辦者:《今天》雜誌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中大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邀請信
  
  醒來:北方的松林─
  大地緊迫的鼓聲
  樹幹中陽光的烈酒
  激蕩黑暗之冰
  而心與狼對喊……
  
  
   今天,詩人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專制的黑暗,還有商業文明的冷漠。一邊是唯物主義的盛宴,另一邊是科技文明的瘋狂。詩歌,自由,心靈,存在,完全成了被邊 緣化的陌生世界。就詩意的存在而言,世界是瘋狂的。而對發瘋的世界來說,依然在寫詩依然要存在的人們,才是瘋子。當今的世界,不在於有沒有而在於究竟誰是 瘋子。
  
  現實永遠比文學沉重,有時候,問題的提出也許比答案本身更為重要。在庸俗的商業炒作、品味混淆不清的年代,在金錢和權力的重圍中,且讓我們一起,分享詩歌的榮耀與悲哀。
  
  堪稱當代中國最著名的詩人:北島、翟永明等朗誦詩歌,為自己的時代,也為別人的時代發言。著名評論家李陀、黃子平、汪暉等,跟我們一起探討:詩歌對於現代文明和當代中國人來說,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對誰有意義?判斷漢語詩歌價值的基礎是什麼?

by TSW,或鄧小樺 @ 3/15/2008 03:44:00 AM

Kanbukai - 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比想像中多

28th Feb 2008
不屬於自己的事情比想像中多


她關心是不是有什麼事情令我的工作質量不再維持在頂點。
她說既然那麼愛吃薑醋,加把勁,吃自己的。
有時夜半躺在床上,自己也為自己著急,怎麼老是不能入睡。
她說,喜歡又唸得來,怎麼不去進修?
舊同學詫異我怎麼仍然沒有轉工,面上滿是為我黯淡前途惋惜的表情。
她問,買了藝術節/電影節沒有?怎麼還沒有!?
他問,考了車牌沒有?一技旁身也是好的。
成名要趁早,仔要趁嫩生,伴侶最好未畢業定下,工要轉得快爬上去,書要在壯年讀。很多人都做到了,真為他們高興。
這些期望沒有一項達到,那些機會我都不力把握。有沒有努力過只有自己知道吧?錯過了什麼,當中的誤會是什麼,客途是否秋恨,也只有自己知道。
有時是自己不爭氣,有時是鬥氣,有時是不夠運氣。
不能睡?躺著好了。非駕駛者?坐計程車好了。除了沉住氣,等待,再嘗試,大概沒有其他更graceful的姿勢吧?心半下清了,大概貪就是沉溺在不屬於自己的事情的意思。
Popularity: 41%

20080323

家明雜感﹕生命是用電影煉成的 (明報)

家明雜感﹕生命是用電影煉成的
(明報) 03月 23日 星期日 05:10AM


【明報專訊】
在眾多文藝愛好者之間,是不是只有「影癡」才這麼雜食?就是說但凡「電影」,無論新片、舊片、爛片、cult片、紀錄片、前衛電影,古今中外,都可以吸引影癡的注視。不少影癡,就以什麼電影都看為榮。如果看電影真的等同飲食口味,那影癡必然是凡可以下嚥的,都願意一試的食客。

影癡電影看得多,都是一台會行走的電影字典。他們是內建了metadata的資料庫,可以隨時如數家珍,滔滔不絕,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扯個不易樂乎。一個人名或戲名,影癡總有說不完的電影往事、童年回憶、技術概念、歷史理論、相關知識……,或再牽連出十個人名廿個戲名,每筆資料總可一再無限延伸,沒完沒了map下去。

《Cinemania》影癡實錄

前陣子看了2002年一部美國 紀錄片《Cinemania》,圍繞幾個紐約 的影癡。他們是怎樣的瘋迷程度?每天看3至5部電影,全年無休。他們從不社交,影癡間離群獨居。若有電影要看,他們不出席婚宴、葬禮或到醫院探望朋友,毋須掙扎,朋友自會明白。對影癡而言,電影比愛情、性更重要,電影已不止是「迷戀」(beyond obsession)。這幾個影癡沒有工作,有些人節衣宿食、有些繼承親戚的財產,不找工作、發展個人事業,全為了節省時間看電影。他們熟悉紐約所有電影放映場合(如MOMA),熟讀每周的時間表,以時間換取空間,像我們在電影節編排時間表「趕場」,分別只是,他們天天都是「電影節」,做人的目標就只一個:「看電影」。

有個叫Bill的哲學家,每次觀映前,必定洗浴、換上乾淨衣服及內衣褲,確保以最舒適的狀態入影院。而且每次都把眼鏡清洗乾淨,他對不潔的眼鏡有恐懼,像患有「強迫症」的人不住洗手一樣。有個叫Jack的,飲食習慣也得遷就。他不吃全素餐,因為大量蔬菜影響腸臟「時間表」,變相減低看電影的效率。有個叫Harvey的,他隨口可說出任何影片的長度,在蒲影院時,常主動向主辦單位更正影片的資料:「By the way,今晚那部片子其實是108分鐘才對」。

...

電影節熟客與稀客

但這些終極影癡除了看電影,什麼都不在乎,也休管別人怎樣看。Jack的朋友曾問他,會不會覺得自己很不正常?他說會,但「不正常」有什麼不好?「正常」只代表大部人的行為,不一定見得就是好或對。又有人問他一天到晚蒲影院,不是很逃避現實嗎?他說,「逃避」本來就是電影與生俱來的功能,再說「現實」有什麼好稀罕,誰願意活在這見鬼的現實?
...

文﹕家明
編輯:葉旺文
策劃:家明

甜美生活﹕九龍香港 (明報)

甜美生活﹕九龍香港
(明報) 03月 23日 星期日 05:10AM


【明報專訊】
聽說過一個故事。

B住在城中一個小區,附近每一條小街,每一道窄巷,充滿世紀以來的歷史,都走過不下數十遍。

有日,B坐在一間小餐室裏,身邊的老居民操方言閒話家常,B忽然覺得自己不屬於這裏。既不是老好的社區分子,也不是準備大展身手的外來人馬;不是市井的好事之徒,也非中產專才。

B那刻才發覺,自己一直以放逐的形態存活。

不屬於這裏,也不屬於那裏。

對立

如果不是房子或地區選擇了你,讓你在香港版圖上指指點點,十之八九,指頭會落在香港島的海岸線上,餘下的,才是九龍、新界和離島平分春色。

也不是不明白兩岸的春光各有可泄之處,但不要以為相隔一個維多利亞 港只等於一程渡海輪,邀請兩岸當事人各書己見恐怕會招惹互篤的嫌疑,因為九龍人和港島人,一出生已經天南地北各自生活,社區文化亦早已各自發展。

身邊朋友港島九龍壁壘分明,各自挑剔對方陣營,甚至蔑視摒棄,我稱之為地域種族歧視。雖然,沒有種族主義帶來的問題嚴重,但原來同根生卻互不相讓,直至一個地步,甚至連愛情亦可以因為居住地而賠上。

這是我不能夠相信,但確實發生過的事情。

後來,在男人群酒過三巡風花雪月中,亦偶爾聽說過結識女孩需先打聽居住地的大條道理。浪漫之後,依然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香港地有幾大?我這個香港仔,亦確實因為地域問題,而在打工生涯中起一個重大的決定與影響:柴灣?嘩!大埔 ?嘩嘩!將軍澳 ?嘩嘩嘩!(近年,甚至廣州上海 北京 ,但已是另一國度的考慮了)朋友問:「你沒有Passion嗎?」有吧!「有Passion就哪裏上班也可以啊!」唔,是嗎?真的有Passion To Win這回事嗎?Passion到底在沙田 還是跑馬地?夠冷嗎?單Q Win出應該幾和味吧。

他們說,在九龍沒有可能享受到布爾喬亞的精緻生活,已經是「小」那一種。幸福地,那年代,我們透過一間名叫城市超級的「便利店」(便利大家即買即用布爾喬亞式有名無實的生活),把精緻生活品味帶上深水的唐三樓。一邊是花磚石地板,一邊是殘破鋼琴的模仿Michael Nyman音樂。沒辦法,我只懂彈奏他的Contemporary Minimalist Music——一個音節重複四至五次,高低跳動——就是《情慾色香味》中步步為營的音樂節奏。

會後,眾小布爾喬亞小腳色,義無反顧地為了未來一步一步面向中國特色,沿桂林街走向福華街,在嘉頓麵包大廈前往上望,那裏有一座鐘樓,時針指零時十分。

天堂

為什麼那麼多年之後,九龍和香港島的對立又再開始?我思考自己的前半居住人生,由出世說起,竟然沒有能夠與香港島拉得上關係的一刻。我原來徹頭徹尾是一個九龍人代表。頂多,移兩步踏進新界門檻,但問題是,自從被幾條幹線公路連結之後,香港還有九龍新界之分嗎?九龍,原來早早已代表了踏入中國之前,又未曾飄洋過海的一個半島。

香港島人誇下海口勢不踏足九龍。啊,多麼悲哀的一件事,也證明九龍是多麼令人誤解甚至乞人憎。

其實,九龍很古怪。當香港島有海洋公園,大嶼山 有迪士尼 ,我甚至認為旺角 區是世界上獨有的一個集合多元文化知識和習俗的地方,地域本身就是一個巨型商場,或是一個Indiana Jones冒險家的尋寶天堂。

近年,我給自己設計了幾個假日行程,都在九龍發生。

為什麼選擇九龍?因為九龍夠大,像一個等待你去發掘的城市。那裏有高山有流水有市集有人潮,每一個地區總有一種只屬於該區的味道和氣氛。而當你打算花一整天在銅鑼灣 鬧市中穿梭,或隨千人一同跑過軒尼詩道的時候,或許你不會明白由深水的豬牛肉麵走到九龍塘的花街小徑再走到九龍城吃剛由泰國 飛機運到的Papaya Salad是何等滋味;或者,由陽光普照的青山公路11咪半南華 泳會到煙雨淒迷的元朗南生圍的河塘邊。

當你能夠放下其實只是一座山的香港島,才會明白九龍能夠給你的,是另一種生活方式。

噢,你不要誤會我偏袒九龍,計謀把港島抹黑。我以前每天由九龍到港島上班,也實鍾愛這個把一切濃縮起來的微觀都市。在北京,由走出大廈到對面街已能夠把我累死的時候,同一個距離,當中已經走過了一整條街的不同店舖,打了幾次招呼。

世界上還有沒有一個地方既熱鬧又有空間,五花八門又井然有序?雖然,我們時刻抱怨香港地太細,我卻愈來愈相信如果細才孕育出她的獨特性,在屋長大的一代必會明白,蝸居培植街童,街童看世界,黑白分明,對社會的認知,對人生的感化,往往就是由街頭智慧變化出敏感的觀察力。

相對我曾經每日都會經過的中環 至西灣河,最起碼,九龍還能夠令我提起興趣去發掘新鮮事。

我最近很愛又一村和九龍仔公園。某些陽光普照的冬日下午,那裏的空氣仍然有七十年代的味道,陽光中的塵埃仍然在跳舊舞。

文:曾凡(tsangfan@gmail.com)

編輯:楊泳森

新刊新潮﹕吹來微涼小說風 (明報)

新刊新潮﹕吹來微涼小說風
(明報) 03月 23日 星期日 05:10AM


...譬如學生查欣珍的〈日記〉,擬人地寫一隻貓,最後才揭明懸念——葉輝指出創意每多來自身,譬如夢境與謊言,誘導將其中的創作力藉筆底抒發,點滴積累,便成小說題材了。...

離職不幹中位數48歲 料主因工作壓力大 近半退休港男搵夠想休息 (明報)

<越大鑊越快樂>都有一段以基金經理口中的「風險」來顯出人生的極端無意義、矛盾。我就知道,我這種對錢的概念敷淺到不行的人,不得好死。


離職不幹中位數48歲 料主因工作壓力大 近半退休港男搵夠想休息
(明報) 12月 28日 星期五 05:10AM


【明報專訊】
統計處調查數據推算,去年本港有2.6萬名男士選擇離開勞動市場,其離職年齡中位數僅為48歲,當中44.9%受訪者指出,離職原因是「想休息、無經濟需要或工作動機」,這比率較04年(32.3%)高出12個百分點。柏斯理財董事總經理莊漢輝認為,這可能反映在工作壓力及工作量愈來愈大之下,不少有積蓄的中年男士選擇提早退休。

「想休息」比例兩年增12百分點

但莊漢輝指出,港人愈來愈長壽,若以一家每月開支2萬元、壽命可達80歲來簡單推算,一家之主若要提早於45歲退休,可能需要準備多達840萬元儲蓄才夠用。他又指出,近一年聽聞部分人提早退休,改為全職投資股票賺錢養家,但他警告,股票市場波動可致虧損,投資必須小心,提早退休者亦要記緊量入為出。

專家﹕45歲前退休應儲840萬

統計處在06年7至9月,透過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一項有關勞工流動情的專題訪問,統計推算出一年內全港離開勞動人口(離職不幹)的人有5.9萬,較04年同類調查的8.57萬少。離職不幹者佔勞動人口2.6%,他們年齡中位數為45歲,其中男性為48歲、女性為42歲。統計處指出,男女退休年齡差異可能是由於有相當比例的男士因退休或年老而離開勞動人口。

離開勞動人口的5.9萬人當中,3.3萬人為女士,她們最主要原因是「料理家務及在家照顧兒童、長者或傷病成員」,比率為34.3%。至於2.6萬離職不幹男士,44.9%「唔撈」原因是「想休息、缺乏需要工作的動機、無經濟需要」,較04年同類調查的32.3%顯著高出12個百分點。

柏斯理財董事總經理莊漢輝指出,自金融風暴後,不少機構都資源增值,可能以往10個人的工作,要改交由6個人去做,自然工作量及壓力大增。他估計不少人因「想休息」而離職不幹,可能與工作壓力大有關。

他說,若希望提早退休,需要有一筆積蓄及善用作投資。他指出,要點是必須作風險管理,例如選一些穩陣和固定收入的投資途徑,包括買樓收租、或買一些有股息收入的穩健藍籌股。另外,他建議提早退休後,每隔兩至三年要重新評估自己經濟情一次,若發現積蓄不夠養老,便要考慮重投就業市場。

港人口持續老化 踏進四字頭社會 (明報)

港人口持續老化 踏進四字頭社會
(明報) 12月 28日 星期五 05:10AM


【明報專訊】
本港人口持續老化,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過去25年間,港人年齡中位數不斷攀升,由1981年的26.3歲,上升至去年的39.6歲,換言之,全港有一半人口年齡在39.6歲以上,標誌本港社會由25年前的「二字頭」社會,步進以「四字頭」中年人士主導的社會。

年齡中位數升至39.6歲

統計處昨日發表《香港人口趨勢1981-2006》刊物,指香港人口由1981年的518萬增至2006年的686萬,平均每年增長率為1.1%,去年的增長率為0.6%。本港人口過去25年持續老化,介乎25至54歲的人口比例明顯增加,由81年的38.1%上升至去年的50.9%,年齡中位數由26.3歲升至39.6歲;根據06年數字,最多女性年齡介乎40至44歲的組別,男性則為45至49歲。

出生率低加上平均預期壽命上升是人口老化的原因,香港的總生育率由1981年的每千名女性相對1933嬰兒,下跌至去年的984個,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由72.3年增加至79.4年,女性則從78.5年上升至85.5年。

遲婚趨普遍 女性生育年齡中位數31歲

遲婚於本港亦愈見普遍,81年初婚新郎及新娘的年齡中位數分別為27歲及24歲,到去年已分別延遲至31及28歲;女性的生育年齡中位數更突破30大關,由27歲升至31歲,同期離婚數目就增加8倍多至1.7萬多宗。

20080320

李怡:愛是依靠不是依賴

託母親買了很好多書評強推的《孤獨六講》。這是其中一篇(該是出自生果報吧)。


李怡: 愛 是 依 靠 不 是 依 賴
THURSDAY, MARCH 13, 2008


孤 獨 , 是 一 個 正 面 的 用 語 , 還 是 負 面 的 用 語 ?
正 面 的 用 語 : 你 是 否 享 受 孤 獨 ? 負 面 的 用 語 : 你 是 否 害 怕 孤 獨 ?
很 少 人 喜 歡 孤 獨 , 因 為 人 是 社 會 動 物 , 須 要 有 親 朋 戚 友 , 若 沒 有 這 些 社 會 聯 繫 , 只 是 孤 家 寡 人 , 就 會 感 到 寂 寞 , 而 寂 寞 會 讓 人 發 慌 。 不 過 , 孤 獨 似 不 同 於 寂 寞 。 因 此 , 屈 原 有 「 世 人 皆 濁 我 獨 清 」 , 是 「 獨 」 。 李 白 「 舉 杯 邀 明 月 , 對 影 成 三 人 」 , 除 了 「 月 」 與 「 影 」 , 實 是 他 獨 自 一 人 。 陳 子 昂 「 前 不 見 古 人 , 後 不 見 來 者 ,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 獨 愴 然 而 涕 下 」 , 也 是 獨 。
文 藝 大 抵 離 不 開 孤 獨 。 也 有 人 說 , 是 離 不 開 苦 悶 。 廚 村 白 川 認 為 , 文 藝 就 是 「 苦 悶 的 象 徵 」 , 沒 有 苦 悶 就 沒 有 文 藝 。 而 苦 悶 , 往 往 是 孤 獨 、 獨 處 時 才 有 的 感 覺 。
孤 獨 可 能 產 生 苦 悶 , 但 也 可 以 是 享 受 。 孤 獨 , 是 靜 夜 中 的 思 索 , 是 對 人 生 的 頓 悟 , 是 對 營 營 役 役 、 渾 渾 噩 噩 的 人 世 的 暫 時 抽 離 , 是 獨 自 誠 實 面 對 自 己 , 是 緩 慢 地 閱 讀 與 咀 嚼 , 是 … … 或 如 里 爾 克 的 詩 所 說 , 「 黎 明 前 寂 靜 中 的 雨 滴 」 。 不 懂 得 享 受 孤 獨 的 人 , 也 缺 少 些 「 自 我 」 。
中 國 古 詩 中 的 孤 獨 , 哲 思 上 或 來 自 莊 子 , 莊 子 曰 : 「 獨 與 天 地 精 神 往 來 」 。 要 獨 , 才 能 參 透 天 地 精 神 。 一 天 到 晚 忙 來 忙 去 完 全 靜 不 下 來 的 人 , 怎 與 天 地 精 神 往 來 ?
孤 獨 , 是 要 懂 得 與 自 己 相 處 。 無 法 和 自 己 相 處 的 人 , 恐 怕 也 很 難 與 他 人 相 處 。 台 灣 藝 術 評 論 家 蔣 勳 寫 了 一 本 《 孤 獨 六 講 》 。 其 中 一 章 「 倫 理 孤 獨 」 說 到 「 愛 」 。 他 說 成 熟 的 愛 是 依 靠 不 是 依 賴 , 依 靠 是 你 偶 爾 疲 倦 時 可 以 靠 一 下 , 休 息 一 下 , 依 賴 就 是 賴 不 走 了 。
但 世 上 多 的 是 賴 不 走 的 愛 。


(p.s. 跟我寫過關於自覺的<我在過量服用著我自己>都在探討好相類近的問題,一個現實一個內心,兩個都是你,要並肩上路卻談何容易。)

盲人足球 看不見聽得到 德國首辦聯賽8隊角逐 (明報)

我鐘愛荒謬題材,但這篇新聞實非我能承受。「盲人踢波出名多蝦碌嘢」,咁我去睇波時笑唔笑好?唔笑即係不享受場比賽不投入盲人們的努力,咁,唔通真係笑出聲?刻薄兼變態,正一冷血無性。


盲人足球 看不見聽得到 德國首辦聯賽8隊角逐
(明報) 03月 20日 星期四 05:10AM


【明報專訊】
德國日前宣布成立新的足球聯賽,但不是要與現時德甲或德乙「爭生意」,因為今次推廣的新聯賽主要是由失明或失去部分視力的球員來角逐,他們藉「聽聲辨位」的特別能力可照樣在球場上馳騁,而盲人聯賽已計劃由代表德國8個城市的失明球隊來爭奪冠軍。
盲人足球早於1960年由足球強國巴西 發起,現時當地已有多達80支盲人球隊,德國在這方面起步較遲,在2006年主辦世界盃 之前才引入當地,但發展異常迅速,短短2年間便在慈善體捐款支持下成立起德國盲足聯賽,並將由來自柏林 、聖保利、史特加、緬恩斯 、多蒙特 、馬伯里、埃森及開姆尼茨合共8個城市的球隊來競逐冠軍,揭幕戰將於本月29日舉行。

揭幕戰下周六舉行

盲人足球比賽採取5人一隊的賽制,守門員可以是弱視 或部分失明,因為他除了要撲救對手射門,還要為其他4位完乎失明或失去大部分視力的隊友「提場」,而且每隊有2位輔助人員在龍門後提示,以及所踢的足球內裏放入銅鈴,使它在滾動和跳彈時不斷發響,不過即使失明球員懂得聽聲辨位,但仍經常會出現找不到足球的「蝦碌」情,至於隊友間傳球次數相對較少,加上為免身體碰撞受傷,所以進攻速度較慢,但烏龍球反而比較多。

節奏較慢多烏龍球

至於盲人足球在歐洲的發展亦愈來愈蓬勃,從1998年開始每2年舉辦1次盲人世界盃,2006年的決賽最終由阿根廷 以1﹕0擊敗巴西,目前世界上至少有21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此項運動,在亞洲,日本 和韓國 是較早發展盲人足球的國家,中國亦於2005年在海南島舉行了首場盲人足球比賽;另外,2004年雅典殘奧會首次設立5人制盲人足球賽項目,對於盲人足球發展更是新里程,而在去年歐洲盲人足球錦標賽勇獲冠亞軍的西班牙 和英國 ,已率先取得2008年北京 殘奧會的參賽資格。

往北走﹕新新中國後香港 (明報)

往北走﹕新新中國後香港
(明報) 03月 1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編按﹕早已定居北京 的陳冠中 用《我這一代香港人》一書引爆了關於世代變遷的激烈討論,近年亦在內地傳媒界大展拳腳的李照興則以《潮爆中國》一書探究「新新中國」和「後香港」的互動現象,相信亦必再度掀起關乎時代轉折的熱烈爭議。
中國如何「新」完再「新」,香港又如何走向全新的「後」,且聽李照興在此解說。

新新中國,好比一個最有前途的新明星。關於她的一切,無論好壞,都被無限放大與過分聚焦。過往聽聞過的,有很多已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轉變,亦有不少沒有多變。最肯定的只是:我們對她認識太少。

新新中國的「新新」,所指是一個更加新的新中國,或說是新一代的新中國——如果我們習慣把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稱為新中國——但我這裏說的新新中國,顯然有比政權的界定更寬,我們討論的應該是一個新的文化中國。新新中國反映於新一代的人口成長,GDP的驚人數字,在地的生活消費形態轉變,新富階層的冒起,年輕人的創造力,城市空間的變天,媒體與文化產品的開放。新新中國建基於管治階層在政策上的多種開放轉變,再加上在此基礎上,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向上原動力。政策靈活了,生產出口增長,個別企業得到良好業績,帶動日趨成熟而發展力龐大的消費市場。外國資訊與出版物相對流通,塑造新階段的消費享受與生活風格。網絡的普及,改變了普通市民討論交流以至各種購物方式。

對於中國以外地區的人而言,中國正處於一個瘋狂的年代,所有事件,都以「中國速度」進行——余華就寫到中國用40年的時間,把歐洲國家要4個世紀才能做的改變做出來——中國速度就是這種快得令人昏眩的發展速度,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慣於瘋狂而麻木了,或迷失了。

去到中國,市場與數字完全是另一個概念。成功的出版物少說的是數十萬印量,樓宇的高度是上百層,一個小城的人口是400萬。就連單單去宜家倉庫買東西也會嚇我們一跳。迷失,是因為面對這些,我們過分樂觀或者極度悲觀。也因為我們曾是如此拒絕了解。香港的迷失自保影響了它對新形勢的掌握。衝入中國暴潮,不當是冒險,就當是看風景吧,覺得還是不妙,還會有迴轉歸返的餘地,但也不排除另闢新天的可能。

告別苦戀時代

新新中國才是最後現代的生存景。外觀上,它的建築與空間是離奇併合的。一方面有眾位星級建築師奇觀式的新作品,近在咫尺卻是有待清拆的舊房。在推介樓盤促銷宣傳的活動上,在時尚消費的名牌派對中,你可遇到最精華的傳統崑曲演出助興。在長城嶺上,你會見到貓步模特演繹時裝大師的誘惑作品。

或者就在這新時期,我們的精神食糧日常經歷中添了更多新新中國的元素,重寫了我們對中國的集體經歷。這裏存在一些民粹生活的變異,令我們自覺再不單純以往日的態度看中國,這好些變化,正好體現在最切實的生活層面,而這些正是新新中國那若遠若近的誘惑。

比如說,更有上進與好奇心的香港讀者,可能已轉看內地雜誌。如果我們常說《號外》、《年青人周報》、《越界》等過往文化青年必讀刊物,是一種對西方文化的買辦式輸入,反映出往日香港的養分是傾向對西方的關注,那麼到日後,新一代的文化培育可能是建基於大概5年前開始在港流行的內地雜誌。無論是科普或歷史,從城市專題到個別專門興趣,內地雜誌以多元化及深入到位的定位,填補了香港雜誌在人文精神內容上的空白。甚至乎,電視媒體的開放程度,個別節目對過往來說可算是敏感的話題,都可得到合乎公平標準或開明的報道。至於新一代藝術家的發熱行情,創意園區的龐大空間,藝術拍賣市場上的四大天王,以至再年輕一點的青年藝術家的創意活力,不同的演出所享有的深入的討論及評論空間,都叫人另眼相看。

新身分的構成,其實是經潛移默化。所謂對國家身分的認同,不是憑唱唱國歌與每日升旗,而是通過了解、欣賞、讚美、認同,但又不可少了批判。我們離苦戀的時代已經太遠,今天,不需要苦苦留戀一個身分一個國家一個人,不要問她愛你嗎?只要問彼此有否一份合乎公義公平原則的社會合約,讓大家過得開心幸福。後香港,抑或新新中國,也不過是換個說法,令大家變成一個不必拘泥於身分定義的文明公民。因為如果這一天真的來臨,就是說,香港人全無異於中國身分,不是因為什麼,只因為我們同樣在尋常的日常生活中享受到行動、精神的自由,豐裕的物質和公平的制度,善良的社會。

可以預計,有一天,香港孩子成長後面對的是一個中國強盛的世代,中國人上太空,中國人拿奧運 金牌,拿奧斯卡 ,對於新一代而言,中國的解放軍 都有良好的形象。香港人在流行文化中重新一次跟中國化的英雄談戀愛。他們也沒有了區域限制的概念。過往,一條羅湖 橋兩個世界,到今天,不僅關閘的概念變得不明,24小時通關,令兩地的阻隔減到最低,一體化的概念被賦予形象化的實行。的確,那個實質的與心理的關口,確是把我們分隔了很久,限制了我們的行動範圍和想像力。城市有多大,想像就有多大。

最後一代香港人

記得第一天上北京工作(後來輾轉又到廣州和上海 ),在機場,對自己說:天真的很大。我就由媒體開始重新認識這國家。常說做香港媒體內容多局限(內地有另一種局限),但內地的雜誌,全國發行量比香港大得多——說的不是十幾萬份,而是說幾十萬份——大中華成了一整個難以估計的消費整體與文化培育場。忽然題材廣了很多,由最In的藝術展,知名建築師的新作,最潮流的時尚品牌,最前衛的演出,到最地道的街角風情,都能涉及。我們是Part of the game!我們的書寫,是輕是重,有意無意影響了好些人對於這個城市這個國家未來的看法——整件事,立即不同了,像整個國家所有城市的文化現象都跟我相關,日後,我注定只能視香港為其中一個需要關注的城市。

就是這份感覺吧:把香港當作其中一個城市。以往,香港就是我們的全部。現在,香港人都像一粒方糖般放進更大的中國茶中去融化。

融化是必然的。一旦把方糖加進茶,確實難以保持原本它那方正立體的原貌,方糖在被完全融掉之前,無可避免奇形怪狀有點荒唐。進入中國融於其中,就如那方糖。香港要在融合的過程中重新磨合出一種獨特性,發揮出一種味道,成就新香港。


至於後香港人或者後香港,不會持久,只作為一種中間產物,也有另一個淒美的稱謂:「最後一代香港人」;說起來未免有點煽情,用來描述一種仍無法名狀的心境,我想還有其小說性的美感。所謂「香港身分」,在2046之前就慢慢消磨殆盡。九字頭以後出生的香港人難再有我們所經歷的,他們成熟以後,完成了我們那一代香港性的消亡,重建屬於他們的新香港。每一代人有他自己的香港。或者我們這幾代,只能把以往的那種情懷長留心中,像吉普賽人般四散游走。把已逝去的香港性留在腦海,化成美好記憶,書寫成故事,各自上路。

對,We will always have Hong Kong。

小巴在深宵飛馳。小巴,又叫做van仔,van仔van仔,很「香港」的用詞,像個老朋友一樣親切。這是一種十分「香港」的交通工具——如果我們樂於繼續把所有尋常集體記憶變成香港身分論述——紅巴懂轉膊,塞車時拐捷徑,無客時轉牌改目的地。它能屈能伸,找錢神速。

也常常搭上海磁浮列車,不踏實地,搖得昏快卻過癮。每到430時速,新乘客都像開嘉年華般興奮。磁浮與小巴之間,分別是什麼?中國速度,香港速度。一個奔向上海,一個,馳向大丸。

《潮爆中國》

作者﹕李照興

出版﹕天窗/香港

文/李照興

編輯:陳立衡

本周熱選﹕蔣介石的天理與人慾 (明報)

唉你有共鳴就會覺得佢真,反感就會覺得佢鹹濕 ﹣ 真相係我哋本來就係真係好鹹濕㗎嘛。


本周熱選﹕蔣介石的天理與人慾
(明報) 03月 1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前陣子有傳媒報道蔣介石於80年前曾來香港尋歡,引起了廣泛注意。

事緣美國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陸續開放了蔣氏日記手稿,有研究者深入考察,發掘出許多不為人知的「蔣公秘聞」,其中就包括了以下片段﹕

■一九一九年三月八日﹕「見色心淫,狂態復萌,不能壓制矣。」

■一九二○年一月六日﹕「今日色念突發,如不強制切戒,乃與禽獸奚擇!」

■一月十四日﹕「晚,外出遊蕩,身分不知墮落於何地!」

■一月十五日﹕ 「晚歸,又起邪念,何窒慾之難也!」

■一月十八日﹕「上午,外出冶遊,又為不規則之行!」

■一月廿五日﹕「途行頓起邪念!」

……真係幾乎日又淫、夜又淫,無日無夜不思淫。

其實蔣介石日記不僅有助了解蔣氏本人,更可助學者領悟不少民國秘密,例如他在抗日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他與毛澤東 之間的關係、他與國民黨 同志之間愛恨等等。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該批日記,歷史價值重大。

香港三聯最近出版了《找尋真實的蔣介石》一書,作者楊天石乃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亦為中國現代史的研究權威,多年來,寫過極多學術專著剖析蔣介石的生平與人格,該書正是其中一本,楊教授以蔣氏日記為材料,詳細說明這位大軍閥的生平傳奇與政治轉折,上述日記只是其中千分之一摘錄片段,其餘尚有甚多題材涉及民國史的不同面向,精采篇章包括「蔣緯國的身世之謎」、「宋美齡的緋聞可信度」、「蔣介石親自掌控的對日秘密談判」等,還原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可讀性極高。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

作者﹕楊天石

出版﹕三聯/香港

文/趙奕

周日話題﹕流感 恐懼 回憶 (明報)

周日話題﹕流感 恐懼 回憶
(明報) 03月 1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執筆之際,專家還未證實3名小童之死是由流感導致。雖是如此,但政府緊急宣布(3月12日晚上10時)全港幼稚園及小學由13日起停課兩星期的決定,令人對當下流感的殺傷力不敢輕率。人對事物的理解往往透過聯想而建立。對小學生來說,學校停課只有放假的意義,他們沒有愁容,反而興高采烈。對很多家長來說,學校停課就可能象徵流感已失控、傳染,甚至死亡,因為他們聯想到2003年的「沙士 」(SARS )。我們沒有因為經歷過SARS而更有準備,在公共健康政策層面可能是,但在個人實存層面上,這邏輯並不通用,不單因為死亡是沒有預知和綵排,更加因為個人的實存永遠是此時此刻。所以,儘管政府不停呼籲,市民仍會恐慌。
不過,在死亡和恐懼之前,社會仍然能夠為個人提供有效支援,這裏指的不是醫療,而是文化。

集體回憶

年前當香港經濟不景,政府官員(梁錦松 先生任財政司 長)高唱《獅子山下》,電視台也跟重播,他們相信,這一集體回憶可吸納當前的艱難處境,為人們提供盼望,以及由此而來的勇氣。市民對政府做法反應不一(有人批評《獅子山下》只是一種意識形態),但沒有推翻回憶對社會和市民的重要性。我的關注是:我們社會傾向保留愉快和歡欣的集體回憶,卻刻意將痛苦去除。結果我們不但沒能從回憶中得到所需的勇氣(反可能自怨自艾),更把那些曾在和仍在痛苦中的市民忘記。這解釋了為何當政府提起《獅子山下》時,市民沒有很大的共鳴,這也解釋了為何每次天水圍發生悲劇都引來全城關注,因為悲劇過後,我們便會忘記天水圍。

回憶賦予人時間感和歷史感。回憶似乎屬於歷史,但關乎將來,將生命的片段連結,編排,賦予意義。沒有人可以沒有回憶,只是選擇不同的回憶。它是聯想的資源庫,用以承載人生不同的不肯定。又因人活在社會裏,單靠個人的回憶無法滿足,又需依靠集體回憶。好像流感肆虐的當下,我們便需靠賴集體回憶來共同面對。

沒有痛苦回憶的城市

可惜的是,受制於政治因素,加上經濟主導,香港社會不願,也不敢對苦難有太多集體回憶。97前,我們有香港重光紀念日,可由於意義上殖民地主義色彩太濃(紀念英國 在二次大戰 後於當日起正式重新管治香港),港人沒有把這天看成是我們的日子。97後,香港重光紀念日公眾假期曾一度被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取代,到1998年,又被佛誕取代。這似乎反映社會沒有為紀念痛苦留有空間。又雖然每年在維園 都舉行六四 晚會,基於政治原因,以至有人高聲呼喚「忘記過去,奮勇向前」。

2003年發生SARS,全城死了299人,受感染者逾千。當年發生在淘大花園 的片段仍歷歷在目。那年,一個又一個家庭在疏散的情景叫人心中很難過。可是,當SARS過去,淘大花園重新被打造成消費商場,一浪接一浪的慶祝活動,為要回復昔日歡笑面貌。這是無可厚非的。可歌舞昇平過後,應當紀念當中的苦難者。我們沒有這樣做,因為我們只看見自己是幸運兒,沒有被感染。再加上樓價的考慮,壓根兒沒想過要在淘大花園立碑紀念事件和苦難者。一個痛苦的回憶被淡化,苦難者的故事也在消費間消失。

痛苦被私人化和邊緣化

苦難卻不會因刻意遺忘而消失,它只是被私人化和邊緣化。私人化就是苦難是個人的事,與社會無關。表面看來,這是對個人私隱的尊重,事實是我們欠缺一個憂戚與共的社會。邊緣化即苦難被排斥於社會之外,像香港有浩園和國殤紀念墳場紀念殉職公務人員和死難者,但引用傅柯(Foucault)的概念,墳場是一種異域(htrotopie),在正常和主流文化空間世界以外的。換句話說,痛苦的回憶似乎在我們當中,實際上,它以異域的形態出現,不容於我們的生活世界。

要強調痛苦的回憶,因為痛苦必然存在。只有透過回憶痛苦,一個社會才不會遺棄痛苦者。我並不是要在這裏呼籲設立幾個什麼紀念日(例如,紀念九一八事件),只想指出一個刻意遺忘痛苦回憶的社會的悲哀。

我們的社會需要痛苦回憶

按碧克(U.Beck)和紀登士(A.Giddens)的描述,全球化特徵之一就是風險增加。紀登士甚至以失控(runaway)來描述當下世界。雖然他沒有直接論及公共衛生,但從禽流感全球性的爆發、全球暖化和交通方便帶來人與人更多接觸等等看來,可以預計未來日子將有更多新的病菌,新的不肯定。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回憶,並非一個又一個克服困難的故事,而是痛苦。痛苦的回憶沒有如想像中打沉我們的意志,反而肯定我們是同路人,顧念痛苦者。

更重要的是,痛苦的回憶讓我們知道生命中有痛苦,不需要對痛苦的來臨過分驚訝和恐懼,且有能力與痛苦共存。

——謹以這文紀念3月14日突然離世的緬甸學生Soe Soe Mar

文﹕龔立人

編輯:周瑮

光影縱行﹕春日呻吟 (明報)

光影縱行﹕春日呻吟
(明報) 03月 1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這陣子沒什麼,怪平淡的。流感這事兒,對於歷經SARS 的市民,好像也沒什麼似的。反而文化界有點吵鬧,那邊廂有《戲王之王》開展產業大計,這邊又見文化教父要為本港文化劃上問號。
遲春3月,一片喧囂。

偷雞搶拍更有味

有人會問,這又與電影場景有啥相干?答案是無甚關係。但見香港電影產業(好一個令人充滿遐想的名詞,配在文化之後,就如教育成為產業一樣,令人雞皮疙瘩)、文化環境,以至整個城市的定位就與春日迷霧,前景茫茫,有點奄悶。

寫了本欄好一陣子,偶然想發掘一些新鮮的地方,便感到近年港產片買少見少,場景也愈來愈沒趣。香港從來都是如此弔詭,前朝對電影愛理不理,業界於是偷雞搶拍,於是成就了色彩紛陳的末世風景。97以後,官家忽然熱心,重視文化、推動創意,對拍攝工作扶持有加,反而令取景地方單調起來。

油街政府倉庫,又是警署、又是工廠、又是rave party,甚至是鬧市街道;西九海帆道,in the middle of nowhere,便是搶劫、槍戰、炒車的熱點;方便就手,鏡頭也就千篇一律,城市裏的人、情、事都被抽離到無關痛癢的邊陲,行政效率壓倒一切,就像市區重建 。

當然熱心的編劇和導演,會費煞思量把都市脈絡重刻在菲林上。《三岔口》郭富城 從大廈跳落清風街上的天橋,再躍動街上,便把香港離奇的城市規劃呈現銀幕之上。《旺角 黑夜》在天橋上的追逐,也巧妙地把旺角的新與舊、地上的雜亂和天橋的疏濬展現出來。話說回頭,如果香港的文化真的會終結,其實挺無辜,港人好端端地活,卻不斷被人邊緣化,自信不斷被磨蝕。當我們在暗嘆北京 上海 等地如何風光,又有否發現香港模式有形無神地被廉價複製,散播全國。沒錯Hong Kong as we know可能早已消失,但卻隨處復生。至於大銀幕小故事,與其演些不熟悉的橋段,不如做回自己,扮演些擅長的角色。

即將來臨的金像獎,倒希望《門徒》可以多拿幾個獎項,讓油麻地上空變幻莫測的風雲,城門河旁青的景色,得到多些認同,證明立足香港的故事還是有市場有口碑的。

圖文﹕奇夫

文字繪畫﹕email.絮語之循環 (明報)

文字繪畫﹕email.絮語之循環
(明報) 03月 16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

Dear SW,

今個新年,天氣寒冷。一天外出,我戴上一對咖啡色皮手套─那是一對很久沒有穿戴過的手套;香港沒有什麼穿戴手套的需要─因為要方便點算車資,我脫下一隻手套,如此右手的手套就遺掉在的士裏。一天裏,我戴一隻手套。同一天傍晚,我媽無獨有偶地遞給我一對黑色羊皮手套:四十年前,她用五塊錢在某百貨公司買的。那時候她月入五十多元。我笑她走資。那一天,和其後的許多天,我都戴上這一對走資的黑色羊皮手套。

衣物,由線而經緯而織成布幔,剪裁車縫,一件一件。穿戴用的破了爛了舊了,把它們洗乾淨,日曬,打個稀巴爛,編成褥被褥。褥被褥舊了爛了破了,把它們打個稀巴爛,編成地布。沒完沒了。這是我家老爸老媽經常掛在口邊的。

生命大概是一條線。人一直走。有時候人會覺得自己在回走。那線繞了綑了一個圈,或者好多好多個圈。如此人繞來繞去。

DF

策劃+創作:kiss the spider

研究:身材矮小比較容易妒火中燒 (法新社)

研究:身材矮小比較容易妒火中燒
(法新社) 03月 13日 星期四 08:35AM


(法新社巴黎十二日電)
身高較矮的人最好要祈禱七零年代流行的厚底高跟鞋再度風行,因為英國週刊「新科學家雜誌」下周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嫉妒感與身高有關。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與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五百四十九名荷蘭與西班牙男女民眾,評量他們的嫉妒程度,與情敵令他們妒火中燒的特質。

  男性普遍對引人注目、經濟寬裕又體格強健的對手感到不安。

  不過,愈高的男性,不安感愈低,身高愈矮,嫉妒感愈重。

  對女性來說,情敵的外表和魅力最讓她們嫉妒。不過,如果女性為中等身高,嫉妒感也較不緊繃。

  預定在二十二日出刊的新科學家雜誌指出,這符合進化觀點。

  較高的男性最容易贏得女人芳心,而中等身材的女性有最佳的健康狀況與繁殖能力,最受男性青睞。

  不過,中等身材的女性,在情敵身高較高的特殊情況下,也會燃起妒火。

  刊登在「進化與人類行為」的研究報告指出:「高挑的女性通常比較矮的婦女更具影響力,也擁有過人的競爭力。」

香港十二年後可能無冬天 (明報)

香港十二年後可能無冬天
(明報) 03月 12日 星期三 05:34PM


天文台長林超英預計,如採用高排放情景加上持續城市化速率,無冬天時段或在2020年到2029年出現。

林超英說:「考慮了多個室氣體排放情景連同香港城市化的效應之後,我們預料香港本世紀末氣上升的下限是3.0度,上限是6.8度,中間路線是4.8度。」所謂中間路線,是指代表多個情景和不同城市化程度計算出來的平均數。

他指,夏季熱夜天數(最低氣28度或以上)增多。在本世紀末,中間路線每年平均有41天熱夜,上限可達54天。上世紀末是15天。同樣,酷熱天數(日最高氣溫33度或以上)亦增多。本世紀末每年平均將有15天酷熱日子,上限是19天,高於上世紀末的7天。

林超英說:「多個情景一起計算的平均結果顯示,在2030年至2039年每年寒冷天數將下降到一天以下,即是有些冬天再無寒冷日子。」如果採用高排放情景加上持續城市化速率,無冬天的時段預計於2020年到2029年出現。林超英指出:「我們在座各位都有機會見到不寒冷的冬天!」

給香港女藝人的信﹕給香港女藝人:港人最想睇你折墮 (明報)

給香港女藝人的信﹕給香港女藝人:港人最想睇你折墮
(明報) 03月 09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
有報道指,受陳冠希照片事件的影響,主角之一的阿嬌 (鍾欣桐)在過去一個月的廣告收入從七位數下降至單位數:零。在同一天,屬英皇機構旗下的梁洛施 則傳出被香港首富之子以一億元「贖身」,至於所「贖」何「身」,媒體似乎有意為定義保留神秘面紗,讓傳聞得以在梁洛施到底是現實中的灰姑娘(即將嫁入豪門),還是下一個娛樂天后的問號中燃燒。燃燒什麼?當然是大眾對於女藝人的一貫矛盾:既對她們充滿「范達西」(fantasy),又放不下對她們的懷疑、不屑、鄙夷、羨慕、妒忌、貪婪和憎恨。
媒體用「忽然富貴」形容身價暴漲的梁洛施,說明了在大眾眼中,女藝人的「惹火」不是在於她們是「藝人」,卻因為她們是「女人」——折射出我們的「七宗罪」,無非是「性」字作怪。沒有「性感」作為先決條件,任一位女藝人才華蓋世,「她」都不會成為頭條人物。女藝人在香港娛樂圈的宿命之一,是不可能逃脫集體恐慌的投射。天后級如李嘉欣劉嘉玲楊千嬅鄭秀文的價值是「什麼時候嫁得出去?」,玉女派如鄧麗欣傅穎吳雨霏江若琳周麗淇等則是「下底收藏了誰?」。

也就是說,香港人想在女藝人身上看見的自己不是如何「多才多藝」,而是身為現代女性的如何風流,如何折墮。

這種心理為何不會在我們看待西方女藝人如Beyonce與麥當娜的時候出現?一來是有了文化差異的距離,我們不會直接把自己投射在她們身上。二來是西方女藝人的最大不同處,是工作與家庭沒有必然衝突。但在地球的這一邊,在嫁人象徵「不用再捱」的前提下,女藝人和一般婦女可以全無分別——對幸福的追求,就是找到照顧自己一生的那個「他」,從此不用靠自己。

女藝人:先女,再人,後藝

所以,女藝人三個字在香港人眼中的排名一定是(一)女;(二)人;(三)藝。「藝」是用來謀生的手段,它與個人修養大可無關。「人」是通過性格、觀念來被體視,但當一個(女)人的價值完全是建立在別人對她的「性」的慾念時,「女」當然是排在首位。今天的女藝人必然要將「性感穿在袖子上」,其實是對大眾的妥協——失去對性感的敏感,只剩下一雙有什麼便看什麼的眼睛。

香港女藝人的存在價值,就是要服務香港人的需要。香港人怎樣看待女人,全反映在大眾對待女藝人的態度上。當香港人相信人生意義是追求金錢、物質的滿足,「女藝人」自然也是金錢、物質的化身。化身的意思,是每次亮相都要迎合大眾的慾望,因此才必須晶光亮麗(glamorous)——象徵擁有財富與身分地位;更要笑面迎人而不能擁有男藝人耍酷耍帥的「特權」——「賣笑」一詞從來只有形容女性,即便男人要「賣」,也不可以和女人「爭寵」,否則便是主動降格,請人看不起自己。

雖然「賣」笑的女(藝)人其實也沒有很被看得起。《霸王別姬》中的張國榮和鞏俐便在電影海報上分到兩句標語。「戲子無情,婊子無義」。兩種都是古老的行業,它們都能存活在今天,當然是有其價值。但中國人就是愛跟自己過不去,明明需要「娛樂」,但又看不起「娛樂」;明明看不起「文化藝術」,但又把「文化藝術」說成高不可攀。女藝人正是卡在這樣的情意結中而弄到高不成低不就。也可以說,從香港女藝人在過去十年的價值衍變來看,也反映出香港女人和男人的「兩邊不是人」:我們何嘗不是因為人生中的各種高不成低不就而每每對自己又愛、又惱、又恨?

你有沒有發現今天的女藝人已不可能以T恤、牛仔褲、布鞋、不造頭髮、不化妝的面貌示人?以前的女藝人不但經常用這一面來標榜自己的清麗,還要戴上眼鏡,有意無意告訴大眾她是「有文化的」。文化是時間和歷史累積的成果,有文化的女藝人不是不會穿金戴銀,但當Dior、Prada、Hermes穿在她身上時,她散發出來的glamour和魅力是雙倍的,因為「文化令一個人懂得品味」,於是她不可能是隻人工做的電燈泡,她是明星。

你不會稱張曼玉為「女藝人」

你不會稱張曼玉為女藝人,因為我們對她的需要是精神上多於物質上。她是精神圖騰。她代言的任何商品在我們眼中不會蓋過她的氣質。所以真要說到「利用」,是她在代言商品中找到自己的舞台而不是她被商號消費。那麼,張曼玉是如何從過去女藝人身分提升至今日的女明星地位?完全是天賦異稟?但她在選美會中不是屈居亞軍嗎?如果說是運氣比人好,她的感情生活不是一波三折?香港人總是迷信天時地利,獨是不信個人努力的重要。張曼玉的成果,有很多還是靠她的獨立精神所造就的吧——她為什麼要遠走巴黎?她為什麼要學會另一種語言來生活?她為什麼比一般香港女藝人多了選擇?答案似乎十分顯淺:張曼玉知道人生不能沒有選擇,所以她把時間用在開拓潛能之上,而那便等同於給自己帶來選擇。

一如蕭芳芳少女時代修讀電影,成年後轉攻心理學;張艾嘉以編劇、導演為豐富自己與別人生命的手段;如果畫畫在鄭秀文的生活裏繼續扮演積極的角色,遊歷對吳倩蓮繼續發揮重要的影響,我們的女藝人便可以改寫「女藝人」三字在港人心目中的排名次序——藝術到底是人類修為的反映,故此,擁有可以跟人分享經驗的能力,當然是「人」排在「藝」之前,至於性別,「女」當然也很重要,但起碼「她」已不用再為充滿歧視意識的觀念而服務,把「她」排在最後,不是輕視女性,而是慶幸女人的「性」毋須永遠只是工具或商品。

商品才有廉價和昂貴之別。香港女性經常掛在嘴邊的「cheap」字,卻是用來形容「女人」的自我價值。太容易答允男性的邀約是cheap,主動向男性表示興趣更是cheap中之cheap。真要剖開這個cheap字來看看內裏有何構成,馬上突顯出它的道德意涵:賤。

「賤」是量化的形容詞。香港不可能有太多張曼玉張艾嘉,是香港女藝人的宿命之二——當大眾花錢進入風月場所就是為了購買風花雪月,誰會想在夜總會裏與聖母聊天?我們認為女明星或更高層次的女性表演藝術家不是那麼容易消費,是因為「高不可攀」(too expensive),相反,「唾手可得」才是不會令人自覺無力的得趣方式。「賤」因而正中大眾下懷。它既代表不用要求自己——不需要互動、不需要過程、不需要花費腦筋——更代表沒有特色的東西自然是源源不絕,得到不會太高興,錯過也不值得可惜。

絕不能cheap的天條

時下很多女性用cheap來形容其他女性,或以它來警誡自己不能犯下cheap的錯誤,便是針對上述「賤」的兩個意義。一不能太容易被得手,二是假設男性總不會為任何東西要求自己,所以女性若是千依百順,她就不會得到男人對她的珍惜。

女性長期在這種欠缺自信的陰影籠罩下看世界、看人生、看自己、看別人,難免會把對「賤」的投射引伸出第三重意思:那些條件比她好的女性,都成了可能搶去她的幸福的敵人,因為她們比她積極,比她主動,比她cheap(賤)。

八卦周刊及媒體能以抹黑、污衊女藝人而賺大錢,是這個社會有對女性的雙重歧視所致。男人歧視女性,是覺得「她」除非全無姿色,不然一定會「引人犯罪」。女人歧視女性,則是在認同男人的觀點外還往同性多踐踏一腳:把自己不能達到社會預設的「美麗」的憤恨,藉對消費揭秘和醜聞發泄在女藝人身上。

女人何必為難女人?

女人何必為難女人?答案太簡單了,都是一個「性」字惹的禍——如果女人都有機會活出更多面相、更多自我、更多自信,社會對於女藝人的態度便不會受到單一和狹窄化的「性感」標準所框死。那麼,誰有沒有借「性感」搏出位,誰是不是比誰更「性感」都將無關宏旨。只不過良好意願永遠敵不過雞蛋和雞的弔詭問題:是社會應該先有對「性」更開放的風氣?還是在保守、封建、抑壓(但看似開明並聲聲宣稱全民皆已準備好迎接「民主」)的社會中,女性難免更要身先士卒,為改變而奉獻?

社會的轉變,是女藝人如何變成最受歡迎的醜聞目標的鏡子。香港女藝人走過來的道路,大致分為以下階段:

(一)五十年代:香港仍然貧窮。電視文化還未登陸。社會崇尚腳踏實地。那時代的主流電影是粵語片。女演員中大多身兼粵劇伶人與電影演員兩職,芳艷芬、白雪仙、白燕、南紅、嘉玲、江雪、鄧碧雲、余麗珍、黃曼梨、羅艷卿等,氣質容或不同,戲路卻在縱橫之間有共同一點:都是忍辱負重、含辛茹苦的媽媽、妻子、未婚妻。「性」在彼時不可能是女性生存的動力之一,而是對這些「好女人」們構成威脅的,由「第三者」向男人提供的「誘惑」。古裝宮闈片中的「奸妃」、時裝片中的「情婦」(都可以是李香琴)便是反襯「好女人」們的「壞女人」。

同期的香港電影還有國語片。因為國語影人很多來自上海,深受洋化影響的他們,雖然也以是淑(玉)女明星如尤敏、葛蘭、樂蒂、林黛等大受歡迎,但妖嬈如李湄,奔放如葉楓,性感如張仲文還是有一定的認受性。以致大牌如李麗華或葛蘭,也偶有以蕩婦角色獲得喝采;

(二)六十年代:邵氏的崛起,加上陳寶珠、蕭芳芳的大紅大紫,配合社會經濟的急速發展,女性的自主意識開始抬頭。鄭佩佩是武俠影后,陳寶珠是女殺手,蕭芳芳是甜甜蜜蜜的姑娘與香噴噴小姐。這是「偶像明星」正式進入大眾心靈的時代。西片市場(如占士邦)和西洋流行音樂(如披頭四)讓香港人見識了「性」和青春的吸引力。而象徵「誘惑」的壞女人則由有衣服變成只穿泳衣或沒有衣服:「肉彈」出世,先有范麗,後有狄娜。最柳暗花明的,是在《文素臣》中半裸的何莉莉後來並未因「性感」而被定型,反而在《船》、《金龜婿》、《愛奴》等不同類型電影中紅足十年;

(三)七十年代:粵語片沒落,電視時代揭幕。後者帶來了石破天驚(女性)夢幻成真的新紀元——香港小姐競選。

一九七三年舉行第一屆,至今未曾有一年停辦,「港姐」是以無電視的意識形態來打造的美女選秀。即是說,由最早期以「美貌與智慧並重」作口號選出來的公關類「白領麗人」美女,到後來轉向側重市場口味(更適合無藝員),「佳麗」的條件必須符合無的經營和製作方針。鍾楚紅、繆騫人、朱玲玲、張瑪莉,到八十年代的張曼玉、袁詠儀、邱淑貞和九十年代的李嘉欣,當中不乏成為港產電影的「性感偶像」。可以說,香港第一代能光明正大地以身段,樣貌取悅於人的女藝人,便是由香港小姐開始;

(四)八十年代:香港小姐在八十年代繼續發酵,為港產片平添不少性感流光。與此同時,廣東普普也藉歌唱比賽選秀為香港普及文化帶來一片繁華。無的衛星機構「華星唱片」舉辦的新秀歌唱大賽的最大成就,是發掘了梅艷芳。梅的出現,令香港樂壇能與世界接軌——美國 有物質女孩麥當娜,我們也有壞女孩梅艷芳。兩個都是切合當時優皮(痞)時尚的藝人,只不過華人到底有傳統牽制,當麥當娜的離經叛道是台上台下一致時,梅艷芳的「壞」更接近是件戲服,在台上很眩目,下台卸裝之後,沒有人不知道她是依人小鳥,到逝世前還是恨嫁芳心;

(五)九十年代:港產片在九十年代中期全面末落,但九十年代初期有股熱潮不容忽視,它便是三級片給票房帶來的偉哥效應。三級片的賣點之一是女演員大大開放個人尺度,三點不露之外,任何情慾場面來者不拒,加上她們不是無名小卒,最有名的三級片女烈士非葉玉卿莫屬。她的「忽然三級」,但又能跨界「入屋」(主持無電視節目)與拍攝藝術電影(《紅玫瑰白玫瑰》),確有打破「女藝人不能身體自主」)的規範之勢。加上由王晶發掘的舒淇來港演出少數三級片後旋即改變形象成為「性感玉女」,邱淑貞以王晶御用女演員身分「顛倒眾生」,大眾對於女藝人的性感形象和路線的接受度,一度令人以為香港人對性的觀念會得到解放;

(六)二千年以後:隨港產片的聲沉影寂,大銀幕上「性感偶像」銷聲匿跡,小熒幕雖有分所謂合家歡與深夜時段,但成人趣味節目仍不見容於廣大群眾。就在這時候,以日本 少女組合Morning娘為藍本的Twins一鳴驚人。既是以Morning娘為參照,二人的「幼齡性感」本來呼之欲出,港人卻願意相信這個三歲到八十歲都能照顧到的這兩位女藝人是「老幼咸宜」。但在一個已沒有多少性感偶像可以投射慾望的時代裏,「老幼咸宜」有更深層的影響——上了年紀的男女以為在陪小孩子看阿嬌阿Sa,卻不自覺是在她們身上找回失去的青春;少男少女與兒童則是在一半兒歌一半情歌的包裝下初嘗兩性的互相挑逗。

阿嬌中招 玉女陣亡

Twins二千年以後成為香港的「獨沽一味」,變相埋下這個社會對「性」的罪惡感:一切都只能是「眼看手勿動」。是因為我們害怕面對慾望?還是明知道面對這種沒有提供太多想像的(或可以說是簡單)性感,大家只需(能)用眼睛來消費?

問題是,自Twins之後大部分女藝人的包裝與內容也跟Twins如出一轍,是以阿嬌一個中招,幾乎等如全港女藝人相繼陣亡。而媒體也樂於把現象擴大,所以一時間薜凱琪被膠樽扑頭,鄧麗欣傳被強姦,下一個名字是誰雖然還不能預測,但「女藝人」在香港的價值明顯已從過往由才藝介定變成以有多少見不得光的私隱來釐定。就是這樣,香港娛樂圈也從以前的明星工廠轉化成馳名的醜聞外銷港,女藝人作為「資本」,看來還有很長的日子要生活在由我們香港人發明的詞彙如「姣溝」、「賤溝」、「淫啜」、「舐盡」之下。悲哀嗎?從以這些詞彙做賣點的周刊日報份份一樣期期暢銷看來,寫的人和讀的人都不覺得。

悲哀,是對命運不能自控所產生的情感。女藝人的命運在她們眼中,有可能是由自己主宰的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每一個香港人的責任。

文﹕林奕華

編輯:曾祥泰

另一種圍城 (明報)

另一種圍城
(明報) 03月 09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今期我想先向大家介紹一個公共空間,所以就請K.Y.帶齊架生去寫生。K.Y.說很久沒有出外景了,那天他一邊畫,一旁的木屐敲地聲一邊此起彼落,後面那條馬路車來車往,行人有時停下觀看,有時又撩他說話,地方淺窄,互相忍讓,沒有誰要驅趕誰。這裏是銅鑼灣堅拿道天橋底的一線風光,時間是周四下午一時正。天橋底下,鐵閘後面,也就是幾盞大街燈下面,一圍圍的老人後生在捉棋,也有零星男女在抽煙閒坐。是的,這裏不禁煙,巴士來巴士往,本來就廢氣充沛。
外頭豔陽高照,這裏卻像個夜晚,不單因為烏燈黑火,也因為時間凝固,人們自得其樂。這裏很不銅鑼灣。K.Y.說。

天橋從後面一直走會掠過時代廣場再入跑馬地,這裏當然是銅鑼灣。人人在追查時代廣場的公共性,我也試過被趕,約了人人未到想坐一會然後被請起,被請唯有站起來,我面皮薄。約在時代廣場大抵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就像去天橋底捉棋的老人。區議會曾經委託浸大做研究,發現住橋附近要走最遠的路去公園/公共休處,要不就這個橋底。研究人員問老人為什麼來,他們說,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黎佩芬 sunday@mingpao.com

封面﹕K.Y.CHAN

20080315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一個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的告白

3月6日
明報
筆陣‧社評
作者/牛棚書院院長梁文道


時移世易 請勿自欺欺人

在剛頒布的財政預算案裏頭,我找到沒有人留意的「創意經濟」這一節,總共只有兩小段,其中第一段有一句非常令人感慨的話: 「香港在創意經濟的多個範疇都居於區內領先地位」。但願這句話不是財政司長曾俊華先生自己寫的,因為它就像威尼斯宣稱自己是今日的世界貿易中心一樣好笑。的確,香港曾經是區域內的創意經濟龍頭;同樣地,威尼斯也曾經是13 世紀的世界貿易重鎮。

對於不想看太多數字的讀者,我可以用一個最現成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意思。當年張國榮與梅艷芳先後逝世的時候,內地媒體報道的聲勢之浩大絲毫不遜於香港。
最近的「藝人自拍事件」同樣也成了全國話題,只是你會在內地的網絡論壇上看到有人留下這樣的問題: 「其實阿嬌到底是誰呀?我不大弄得清Twins 那兩個人的分別。」周星馳的近作《長江7 號》令很多人感到星爺不再屬於香港,其實在其漸漸喪失港味的內容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周星馳的電影製作從幕後到台前終於會有徹底離開香港的一日。從前只有在香港演藝圈混不下去的人才會北上,如今的情勢正演變為只有混得好的人才能殺出香港。

然後我又在第二段看到這樣的一句話: 「去年11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率領本港的創意產業代表團訪問上海,參加一個國際性的創意產業展覽,為業界拓展內地市場」。那次活動在號稱「上海牛棚」的「1933 老場坊」舉行,恰巧我也在,還碰到不少朋友,有的做設計,有的做建築,還有的做戲劇經紀人。但他們不是被馬局長率領上來的,而是早已在大陸打下江山,如今以內地代表身分出現的香港人。甚至連活化「1933 老場坊」這座古蹟的搞手也是香港人。當時我問馬時亨: 「你說怎麼辦呢?一大批香港精英都走了。」他答道: 「放心,他們會回來的。」回來?回來養老嗎?
10 年前,榮念曾、胡恩威、陳雲和我大概是最早在報刊建議新成立的特區政府要注重創意產業的人,然後又在海峽兩岸和他們的官商學界討論這個當時還算新生的概念,那時不少內地官員只覺得這個念頭很有趣。10 年後,從北京到深圳,不只出現了大批專責文化創意產業的單位,甚至還有近百個「1933 老場坊」這類的創意產業園區。而本來在觀念上最領先的香港,現在則有這兩段財政預算案上含意可疑的文字。
 
香港有創意產業的社會土壤嗎?

他們會回來?他們為什麼要回來呢?直到今日,你都沒辦法在無線電視上看見香港最出色的音樂錄像導演的作品,因為無線電視不願意再花一筆錢向唱片公司購入版權,它寧願用自己的導演以最低廉的成本再製作一個專供電視播出的版本。香港每年耗用在文化上的公帑超過20 億港幣,其中有多少流向藝術家?又有多少成了公務員薪金呢?你去替香港中央圖書館做一場講座,車馬費不過千元;要是在上海圖書館, 「勞務費」起碼是5000 人民幣。曾經有朋友替任職機構尋覓一群本地藝術家工作,一個官方的人物居然告訴他: 「不用給他們太多錢,他們有創作機會就夠開心了。」我不知道香港的編劇酬勞特低是否也是這個理由。在香港從事創作就真的要賤到這個地步嗎?

我不敢像林夕一樣建議政府出錢扶助流行音樂產業,我也怕被人罵,我們都不敢犯下叫政府偏離不干預政策的大忌(其實林夕只是說要建一座音樂博物館)。不,我不想政府再做什麼了,因為一切都已經太遲。就像珠三角各個港口快要取代香港了,港珠澳大橋才打算上馬一樣。
我不怕香港人才流失,我只怕沒有人要來香港。創意產業靠的主要是人,而這些人,無論是第一線的導演和設計師,還是在後面厚植土壤的藝術家文化人,都很講究環境。這個環境必須開放包容、多元刺激,有很多和自己一樣的人溝通競爭,有很多不一樣的事情每天發生。香港是這樣的地方嗎?我們不要再騙自己,說什麼香港是個很多元化的大都會了。香港就算不是一個部落社會,也是一個高度同質化的大眾社會(mass society)。大部分的本地華裔居民其實都像,我們喜歡的東西是一樣的,我們思考的方式是相同的。所以我們的電視有慣性收視,我們的周刊長得都一樣。從前搞文學的人辦垮了雜誌就說香港市場小人口少,700 萬人真的很少嗎?比起北歐國家要少很多嗎?光是在紐約,《紐約客》雜誌的訂戶大概就有16萬,同類的刊物要是在香港又會有什麼命運呢?香港的人口比諸紐約又如何?這其實是一個只有主流沒有分眾,贏者全贏輸者全輸的城市。
一個良好的創意環境就算給不了太多的錢,至少要給人尊重。北京的報紙評選年度十大人物,作家和藝術家居然佔去一半;在香港當作家要受人重視,或許就得賣燕窩廣告。

再說我所熟悉的媒體。一個學者能憑中央台連續每周地講《史記》而名揚全國,香港電視台又有「文化味」又受人注意的居然就是《志雲飯局》了。坦白說,最近一年,我不只辭去港台《頭條新聞》的工作,在內地《南方周末》等報刊上發表文章的次數也快要超過香港了,不是為了那日漸逼近香港的稿費,也不是為了以百萬計的發行量,而是為了一種群體理性討論的氛圍。在那裏,你或許會遭到很多反駁,但你起碼不孤獨,而且真有一種我們能夠改變現實的感覺。在那裏,觀念還是被尊重的,觀念還是有力量的。
走不走?為何走?

如果這番話的酸味太重,講點不扮高深的東西吧。去問問那些不只顧着賭波的球迷,香港市面上最好的中文足球雜誌是哪一本,他們大概會說是《足球周刊》,一本內地出版的雜誌。內地雜誌的種類要比香港多,水準要比香港高,這早已不是秘密了。沒錯,我們擁有全國稀缺的言論自由,但是我們怎樣利用這個珍貴的寶藏呢?有一天,當中國真的更開放更自由,香港會不會順理成章地成為全國的媒體中心、全國的輿論基地呢?

每當內地傳媒把香港捧成「先鋒城市」,要我介紹領略香港文化風味的必遊地點時,我都會很心虛。你總不能老叫人去看旺角、蘭桂坊、文華酒店、阿麥書房、藝術中心和六四燭光晚會吧。凡是本報李照興周日專欄的讀者都曉得,廈門有愈來愈多的「樂活族」開了自己的咖啡小店,雲南有一年一度的搖滾音樂盛會,重慶有一條任人揮灑的塗鴉街……李照興在他新著《潮爆中國》的序言裏以一個十分浪漫的說法去形容我們這些在回歸前出生的人: 「最後一代香港人」。我也要用「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去形容我們這群喝《號外》、《年青人周報》和《越界》奶水長大的文化人,以區別開從《城市中國》、《城市畫報》與《新周刊》等內地刊物汲取新知的新一代文藝青年。

終於到了我們這一代該認真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了:走,還是不走?

我不是在抱怨什麼,我不怨怪政府,不怨怪商家,更不怨怪我深愛的香港人,真的。我只是想客觀地描述現實,這個市場的現實,這個社會的現實,如此而已。
這麼多年以來,我看着許多朋友把工作重心逐漸北遷,從余力為(賈樟柯的老拍檔)到歐陽應霽,從邁克到劉小康,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了。走,不是因為不感激香港養育我啟蒙我的恩德,而是出道近20 年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再為這個地方付出。我們「最後一代香港文化人」可以做的,就是走出香港,然後為接下來的「第一代在香港出生的中國文化人」指路,讓他們發現香港以外,世界很大。

20080308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克服憎恨懂得寬恕 跟討厭的同學相處

留意那些惹人討厭的特徵,就會發現,你犯唔犯到人哋,人哋都係憎你㗎喇。原因一個:我哋係人。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克服憎恨懂得寬恕
跟討厭的同學相處
26/04/2007

討厭或憎恨的情緒容易令人關係疏離,甚或產生衝突。根據城大最近的調查顯示,港人普遍懷有憎恨(他人)的情緒,近四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個月內曾與人發生衝突,其中六成人的「討厭(憎恨)指數」更達七分或以上,而最多人討厭的對象竟然是同學!試想,如果班上有不少同學的討厭指數均在七分或以上,豈不可怕?到底人為何會有憎恨的情緒?假如你身邊也有一些討厭的同學,你又會以怎樣的態度和他們相處?

新聞摘錄︰
「試想像一個家庭,甚至一個班級中有六成人的討厭(憎恨)指數達七分或以上,都幾恐怖!」負責是次「討厭指數」調查的城大教授黃成榮表示,在成功訪問的640人之中,於過去一個月內,近四成人均表示曾與人發生衝突,當中四分之一是與家人或親友發生爭拗,有十分一是和戀人不和,但最多人討厭的是同學,其次是一般朋友和同事。

憎恨情緒困擾港人
該項名為「香港人如何面對人際衝突」的調查報告,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於去年首次展開,今次是第二年進行,結果顯示, 港人整體「討厭(憎恨)指數」比去年略為上升,達7.03分(以10分為滿分,去年為6.61分),已屆危險的動武邊緣;與此同時,港人的「寬恕指數」也比去年微跌至6.92分,顯示有愈來愈多的港人正受憎恨情緒所困擾,他們易與人發生衝突,也很難寬恕別人。

最討厭的人是同學
調查結果令人意外的是,超過兩成受訪者最討厭「同學」。假如你亦正被憎恨的情緒困擾,被迫要跟你討厭的人朝夕共處、一同學習,該怎麼辦?不管你「討厭」的理由是甚麼,憎恨本身,都是一種帶有傷害性的負面情緒,黃成榮警告,如長期不處理人際衝突,將會令攻擊面擴大,繼而出現精神變異,再演化成仇恨,嚴重會導致血清素下降及腎上腺素上升,不但增加患癌機會,更會招致報復及暴力等罪案發生,傷害他人或自己。假如遇到衝突情況,專家建議先要冷靜,嘗試從別人角度看事物及學習寬恕別人,若出現每日也與人衝突、失眠和食慾不振等徵狀,便應向社工或心理學家求助。
有專家又指,由於現今的家庭獨生子女多,在家長過分溺愛下,較易產生善妒、處處要佔上風,不允許同輩的人比自己表現優秀的心理。例如班上有同學上台領獎時,其他同學可能會表現得不以為然,或「眼紅」他的成就,妒忌的心理會令他們只看見別人風光的一面,而忽略他人在獲獎背後曾付出的努力和代價。

哪些特徵最討人厭?

不懂尊重別人:25.8%
講別人是非/篤背脊:22.6%
常推卸責任:16%
經常揶揄別人:8.8%
以為錢是萬能:7.2%
自以為很帥/懶有型:6.8%

無同理心(不懂易地而處,體恤他人感受):4.4%
黐身黐勢:4.2%
態度囂張:1.7%
衣標奇立異:1.6%
不守承諾:0.5%
發姣、擦鞋:0.4%

資料來源︰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

輯錄自○七年四月二十六日《S-file》。

經濟好 港人仇恨指數降 (星島)

經濟好 港人仇恨指數降
(星島) 03月 05日 星期三 05:30AM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報道)
有大學調查發現港人的「仇恨指數」隨本港經濟向好而下降;但「饒恕指數」卻並無改善,反映港人仍未學懂寬恕之道。調查又發現市民最討厭的對象是傳媒,而最討厭的行為是「騙財騙色」及「中傷和偷拍別人」,專家指該結果或與近期的「淫照風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認為市民應從事件中學習寬恕。在藝人陳冠希 向公眾道歉後,六成半受訪市民表示會原諒他。

  記者:周嘉莉

  城市大學 應用社會科學系於上月就「香港人如何面對人際衝突」街頭訪問了六百多名市民,三成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個月,曾與人發生衝突,最多是與家人衝突,佔兩成六;其次是同學,佔兩成二。而有一成一被訪者認為最討厭的對象是傳媒,其次是同學,佔一成;而受訪者最討厭的行為依次是「騙財騙色、完鬆」、「使橫手、中傷別人」及「偷拍別人」。

  跟淫照風波關係大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黃成榮指,市民最討厭的行為與近期的「淫照風波」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亦反映現時社會該類事件頻頻發生,市民質素有待提高,他希望市民從事件中,學習如何以寬恕態度去對待事物。

  調查同時訪問了市民對淫照主角陳冠希向公眾道歉的看法,有六成半的人表示會原諒陳冠希,而受訪者的教育程度愈高,選擇原諒的人數亦愈多。

  倡生命教育納正規課程

  總結調查結果,○八年最新的「仇恨指數」是六點一九,較比去年同期的七點○三下降;而「饒恕指數」則是六點八六,亦較去年同期的六點九二微減。黃成榮表示,仇恨指數下降是因為本港經濟暢旺,市民在求職及加薪方面都較為滿意,因此社會亦較和諧。

  但饒恕指數沒有大幅升跌,則反映港人未學懂寬恕之道,心理質素有待提升。

  他建議可將生命教育納入正規教程,由小學階段起教導學生與人相處及寬恕之道;同時,他指出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及過調解工作應大力發展,建議調解委員會成員加入社區工作者和社工等角色。

{ The Amateur } - Note

人寫字我寫字,人哋寫虛無 - 一樣根本就係「無」嘅嘢,都寫得咁細咁精彩。


Note

March 5th, 2008
Posted by 年年. ©Yip Oi-lin. All Rights Reserved. 日常事務, 情慾小小說, 個人趣味No Comments


覺得沒有什麼好說,那是因為生活本身暗淡無光。激情與激動無關。激動是因為辦公室生活完全失去理智。於是生活再無激情。然後,讀著The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4)的中譯本。發現裡面滿載謊言。所有真正的激情都被穩沒。

The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4)出版於六十年代。日記因法律問題及Anais Nin本人意願而經刪改,穩去Anais Nin家人的姓名。1931年日記以與Henry Miller及其妻June之交往開展,日記以年月編排,而非年月日。此部份日記所涉篇幅,可於後來於1986年出版之Henry and June: From A Journal of Love: the Unexpurgated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2)內讀到。當然,那完全是另一個版本。例如,在The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4),Anais Nin的丈夫Huge的名字以及相關段落。全部被刪改。

翻開Anais Nin及Henry Miller的A Literate Passion,裡內收錄二人的大部份書信內容。其中一篇由Miller寫於此兩年間的,提及一間妓院的名字。編者於註解說明,此妓院是Mille介紹予 Nin及其丈夫Hugo的。後二人於是同往看了一場妓女的真人表演。註解清楚注明,在The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4)中,Hugo的名字被改為 Miller。我記得這篇日記,再翻開The Diary of Anais Nin (1931-1934)對讀。然後發現,所有叫人悸動的,那些錯亂的情感,倒置的場景,在被刪改的日記裡消失得無影無踪。謊言。在被刪改的日記裡,我們讀不到作者的婚姻生活。所謂的激情,以至激動的種種,都變假了。



就如你不會讀到,我寫一切有開辦公室裡的人與事。沒有什麼好不好說的。最激動的事情都不值一晒。枯燥乏味的時刻一天運行十一小時。餘下的時間,我無法好好地寫任何關於自由為愛的故事。

今天的瑜珈老師是名光頭的白種男子。我一直做瑜珈一直還在埋怨他說的指令太快。可在完結的環節。關上燈,他就一直對那些躺在地上的身體說,打開,打開你的心,盡量打開,打開了就能接收更多愛,打開了就能給予更多愛,或給與別人和自己更多的自由。我竟然,在需要保持平靜的時刻激動起來。每個人都在追求愛和自由。即使連愛和自由都被迫商品化,但是對於枯乾的身體和靈魂,除了以錢給它們買回最廉價的希望外,你還能做什麼?



打開,愛和自由。我可以說的是,我不想自己在辦公室裡變成一個操控別人的人。只有自我超大的人才玩弄政治,才企圖控制。我不是。

讀書,讀A Literate Passion,就像Herny Miller對我說著至為迷人瘋狂的情話。有一刻我以為自己收到了一萬封情書,以為自已是Anais Nin,這才是所謂的Passion。

全球每年自殺人數一百萬 但未獲應有重視 (法新社)

全球每年自殺人數一百萬 但未獲應有重視
(法新社) 03月 06日 星期四 02:20PM


(法新社蒙狄維歐五日電)
國際自殺防治協會主席米夏拉今天表示,雖然戰爭、恐怖攻擊和凶殺等消息不斷躍上新聞版面,全世界每年自殺死亡一百多萬人,人數遠遠超過它們,但並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

米夏拉指出,全球自殺比率近幾十年不斷上升,「全世界每年有一百多萬人自殺死亡,比在戰爭、恐怖攻擊或凶殺案中死亡人數高出許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自殺率在過五十年上升了百分之六十,大約每十萬人中,有二十八名男性和七名女性自行了斷生命,開發中國家尤其明顯。

本身也是魁北克大學生理學教授的米夏拉指出:「自殺早自有人類歷史紀錄時就已經存在,不分有錢人或窮人。」

許多社會並不太重視自殺的情況,但他強調,部分了解這種嚴重性且投注防治工作的國家,自殺率明顯下降。

「例如美國 的自殺率就有明顯的下降,我們認為是美國政府對自殺防治工作投入大量心力。」

其他有些國家並沒有投入太多的防治工作,但自殺數字也不高,可能是因為政府本身就不太注意這種情況,或是許多自殺事件都被登記為暴力事件或意外事件處理掉了。

米夏拉指出,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男性自殺比例都比女性高。

以烏拉圭為例,當地的自殺比例是全美洲最高,每十萬人中,就有二十四點五名男性和六點四名女性自殺死亡。

全世界自殺比例最高紀錄在前蘇聯國家。米夏拉強調:「許多人自殺不是因為想死,而是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流浪貓慘死亂棍下 10青少年被捕 (明報)

流浪貓慘死亂棍下 10青少年被捕
(明報) 03月 06日 星期四 05:05AM


【明報專訊】
柴灣發生一宗令人齒冷的殺貓案。10名街童及青年昨凌晨聊天時,將一頭路過的流浪貓「黑妹」截停玩弄,但貓兒掉頭逃避騷擾,眾人卻起訌圍捕。其中兩名青年持木棍窮追猛打,貓兒逃入冷巷走投無路,但棍如雨下,黑妹全身骨頭慘遭打斷,悲鳴聲滅,橫死坑渠。有街坊睹酷刑大怒報警。目擊者指出,警方趕至準備將殺貓十人幫拘捕時,有人仍在嘻笑。兩名舞棍青年被落案控告虐待動物,其餘7男1女獲准以500元保釋外出,其中包括一名13歲中二女生。

愛護動物協會 發言人呼籲家長糾正子女的殘暴虐待動物傾向,否則青少年成長後的人格令人憂慮。該會其後派員接收黑妹屍體,稍後可能剖屍檢驗死因,全力協助警方調查案件。

2人控虐待動物 8男女保釋

經常在柴灣曉翠苑停車場後巷案發現場餵飼流浪貓的馬太說,慘被殘殺的貓兒為成年雌性,上半身黑色,下半身及腳部有部分白色,馬太早年發現牠後,曾將其帶往愛護動物協會進行絕育手術,又幫牠改名為「黑妹」。馬太說,黑妹從來不騷擾居民,且很乖非常怕人,一見到陌生人便躲入坑渠,最喜歡吃乾糧,故馬太每次將乾糧放在坑渠裏。黑妹慘遭橫手後,馬太非常痛心,嘆說:「以前也有貓兒在這裏被人分屍……真不明白那些人如此沒血性!」

港島東區刑事總督察周少棠表示,涉嫌虐待動物的9男1女年齡界乎13至25歲,暫未發現有人涉及黑社會,但部分人有犯罪案底,其中13歲少女正就讀中二,部分青年則失業。警方指出,他們全部是案發附近一帶的街坊,晚上不時落街聚集聊天玩樂。警方調查後,懷疑其中19歲姓梁及24歲姓謝青年帶頭揮棍殺貓,遂正式落案控告2人虐待動物罪名,本周五將於東區裁判法院提堂;其餘人等則獲准以每人500保釋外出,稍後須返警署報到。根據《防止殘酷對待動物(修訂)條例草案》,虐待動物者最高可被判罰款20萬,監禁3年。

被捕時有人仍在嘻笑起哄

警方表示,昨日凌晨1時許,10名涉案男女在上址附近聊天,黑妹剛巧路經上址,疑兇將其截停玩弄,貓兒驚慌掉頭左閃右避,豈料眾人竟起訌圍捕黑妹,其中2名青年拾起木棍窮追猛打,餘人則在旁吶喊。其間,黑妹慌亂逃入後巷坑渠,但不幸被疑匪追及睹截,舞亂棍活活打斷牠全身多處骨頭,伏屍坑渠中。有目擊者睹慘狀報警,又謂警方趕至將10人拘捕,有人仍在嘻笑起哄。

攤分40富豪總身家 每個港人得20萬 (明報)

攤分40富豪總身家 每個港人得20萬
(明報) 01月 18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福布斯》是次公布的本港40大富豪,他們的身家總共有1790億美元 ,即相等於13962億港元。以本港每年約2000億元的支出,40大富豪的身家足夠供香港花近7年。若以1989年政府公布的玫瑰園計劃要1553億港元計算,這筆錢是興建赤角新香港國際機場 和其配套基建設施的9倍。

若以本港新基建項目比較,政府會注資190億元投資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及近50億元興建新政府總部,故這筆錢足夠建成逾58個西九及政府總部。另外,以目前4人綜援 家庭每月可獲8000元援助計算,這筆錢足夠照顧10萬個綜緩家庭生活145年。若將這筆錢給予全港700萬人平均分配,每人約可分得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