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4

台北國際書展2008 I﹕美.書.如.蝶 (明報)

台北國際書展2008 I﹕美.書.如.蝶
(明報) 02月 24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兩天前的周五,2008年度「世界最美麗的書獎」新鮮揭曉,來自委內瑞拉的科學書籍,以新得獎國的獨特文化身影,閃開了評審之眼。享有「世界圖書裝幀界最高榮譽」之名的「世界最美麗的書獎」,每年頒授14個獎項,由德國書藝基金會於30多個國家、約500至800份參賽作品中選出。書藝基金會現任主席史耐德女士(Uta Schneider)於上周台北書展 舉行期間,帶同2003至2007年的得獎作品展出,並接受本版專訪,闡釋世界書藝之最的種種蘊藉。
「美書如蝶,躺掌內,攝人心神穿飛蓓蕾,暢想天空。」德國書藝基金會(Buchkunst Stiftung)網站首頁意譯的此段句子,據說引自老子之說——書藝動人之處,原來超越時空。

這也是「世界最美的書獎」之願望。

德國書藝基金會早在1927年成立於德國東部文化古城萊比錫,1929年3月22日文豪哥德逝世紀念日,設立「世界最美的書獎」。後來,一時的政治雖窒礙了評獎,但至1991年終能重新舉辦世界性評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書藝家與教育家,組成7人評審委員,選出「金字符」(Goldene Letter) 、「金獎」各一;「銀獎」兩名;「銅獎」及「榮賞大獎」各5名。

評獎旨在提升書藉設計與印刷技術,不以書籍內容與意識形態為準則:書作為完整之物(Object),評選高下的標準是其紙材、釘裝、印藝的運用,以將內容傳達予讀者之法,「使得書不只是紙媒(media of paper),卻是有美感的氛圍(aesthetic aura)的。」本身是15年的書藝專家史耐德說。過去7年,她為了擔任評獎基金會主席的公正而停止書藝設計工作。

而量度之尺是科學的,遠比大膽的藝術奇想重要:「瘋狂的設計意念固可以是獎項的一部分,但書獎選的是市場上可讀的書,關乎整個書業的考量:從設計師的概念,至出版社可負擔的成本、印刷廠的打印與釘裝技術,等等等等,任何一環都不容出錯,是需要大量溝通的複合體(Complex)。假若釘裝差劣打開即散,那還可以稱為好的設計嗎?」而史耐德以讀者為最終極的尺:「閱讀關乎書與人的關係——假如書厚5寸,那是根本難以捧讀的。我希望設計師們都注意這點。」

是次「金字符獎」得獎國委內瑞拉,與瑞典同樣,有強勢的排版印藝傳統,版式潔淨明快;中國參賽才5年,已讓人感受新穎設計的可喜,因為印刷成本較低而促成的許多設計上的可能性,叫歐洲同業且羨且妒;近鄰日本,書籍設計同樣突出,自成一格,別致的裝幀、封面,自然叫人嗅出大和風格;而荷蘭藝術前衛,書藝同樣具實驗傾向,「書的釘裝往往是獨創的,甚至讓人不禁要問一句:這還是書嗎?」容或有如此詢問,荷蘭書藝自身也總能完滿解答,而成為1991年以來獲最多「世上最美的書獎」之國家。

橫向的地區差異外,世界書藝潮流也分出了縱向的趨勢。史耐達分析過去5年的得獎書,愈見一個明顯的書藝設計:有別於以往重視平面上排版的視覺效果,書籍設計師逐漸更傾向把書視之為立體(3-D Object),在細節上花心思:

●在書口邊上打主意,將書脊以外的另外三邊厚度,也設想為平面,妝點圖案

●加闊封面,使書本打開後,封裏即有如鏡框框紙頁,粗框更能聚焦書頁的內容

●插入大小不同的紙頁,變化出不同的層次

●選用不同材質作封面

「有別於按鈕便取得內容、有聲會動的互聯網等新媒體,現在書被迫要展現它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時間的流逝畢竟沒有將書淘汰,因書藝的發展與傳揚,更使傳統紙媒書走出更多說故事的可能。

文、圖:鄭依依

編輯:陳立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