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8

台灣報刊逆境求存 (明報)

台灣報刊逆境求存
(明報) 04月 18日 星期五 05:05AM


【明報專訊】由華人圈頗負盛名的台灣「誠品」書店所發行的《誠品好讀》,不敵廣告銷售不佳、網絡傳媒等衝擊,在本月初黯然休刊,宣布沉潛3個月後「重新出發」。

《誠品好讀》去年4月改版,成功打造「閱讀成為時尚」的形象,並增加「7-11」便利店銷售,銷量達3、4萬份,不過,主編蔣慧仙對本報說,數位傳媒分散不少讀者閱讀的時間,尤其是年輕讀者看電視和網絡的比例非常高,故他們考慮增設網絡版,將一些即時的資訊放在網上吸引讀者,更完整的內容則放在紙本內,「更快速得到讀者的回饋,強化行銷策劃,刺激讀者回頭購買紙本」。

《誠品好讀》黯然休刊

事實上,受到全球經濟不景氣、互聯網傳媒興起瓜分廣告市場和紙價上漲等壓力,過去被形容為「印鈔機」的紙媒處境每下愈,未來能否繼續生存都有疑問。例如早年曾備受好評的《新新聞》雜誌,近年因財務困難,去年開始已經常數月不能發薪,苦撐多時的台灣報章雜誌也紛紛尋求轉型之道。

早年號稱銷量有百萬份的兩大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歷經台灣政治本土化、2003年《蘋果日報》進軍台灣等大環境變遷,銷量大幅下滑,最早設電子報因應的《中國時報》,目前將重心放在旗下的《中視》和《中天》兩家電視台上。

電子化腳步略慢的《聯合報》則有後來居上之勢,據悉,該報投資的電子資料庫模組設計很成功,利用這套關鍵技術為《天下》、《遠見》等雜誌設立資料庫,讓讀者透過此平台連結雜誌的網絡版,進而朝小額數位出版市場發展。

銷量下滑 增網絡資訊

號稱台灣第一大報的《自由時報》,目前銷量72萬份,該報發言人蘇宇暉表示,他們不斷在紙媒版面推陳出新,為爭取年輕讀者,去年下半年起更在電子版增設影音的影劇新聞,記者也以手機拍攝即時新聞,還深化旅遊資訊,例如與民宿業者合作,讓讀者抽獎送住宿券,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報紙畢竟攜帶方便,較深入探討、分析的內容仍留在紙本裏」。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指出,這些紙媒的應變之道都反映出,「不要紙張」是未來的趨勢,「紙業會完蛋,但報業不會完蛋,因為報業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編採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生存依據」。

明報駐台記者 莊慧良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