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6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小港燦進大觀園 (明報)

什麼人訪問什麼人﹕小港燦進大觀園
(明報) 04月 13日 星期日 05:05AM


【明報專訊】讀了李照興的《潮爆中國》,真如書裏面的序所說,非常震撼。

我幾乎不敢在臨睡前讀這本書,怕資訊太多,腦袋要轉得更快,愈看愈入神,愈看愈精神。

我是沐浴更衣,抖擻精神,才好好咀嚼這書裏面所述說的中國。

也像李照興所寫,早年回中國大陸是種超生度死的經驗。於我而言,每次返國內都是苦差,都是自討苦吃,但中國,卻在我有意無意的「詐睇唔到」時,極速地成長。

《潮爆中國》叫我這個港燦好好反省,我有很多問題想問李照興。

問:我剛剛到過廣州。感覺不是太好,但國內好像有用不完的空間,路很闊塵很多。天河廣場很大,很能體驗內地那種巨大的空間。廣場外空地有點像時代廣場的「公共空間」。那裏有人圍幾個紙牌在地上,搞小朋友溜冰學堂。

答:在內地,所有東西都是巨型的比例,單單講宜家傢俬,在香港的店有兩層,貨品已經夠多;但在內地,例如廣州,他們的分店足有四層,市民在那裏可以花一個周末。你說的那種溜冰學堂,很可能不是居民自發的。現在,很多牌子很積極在那些地方舉辦活動,你可能會見到很多妙齡少女在派些什麼產品。香港都有這種型式,不過內地的規模實在大得多。

問:那種靠妙齡靚女推銷的方法很像旺角 行人專用區那些!說起旺角,我也到過廣州的狀元坊,但那裏很像旺角,賣的襪還要是十蚊十對,很誇張!

答:嘩!你連狀元坊也有去!其實廣州真的很旺角,但你很難想像,在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城市,原居民從小到大都在看另一個城市,即是香港的新聞、香港的電視、聽香港的電台;那麼他們如何看自己的城市?如何找到認同感?現在那些80、90後的年輕人,不靠電視去看世界,他們很依賴電腦。在國內,幾乎每個年輕人都用QQ(即時通訊系統),年齡分佈界線很清晰,20歲後的才可能用MSN 。QQ和MSN都是他們年齡階層的認同。正如我書裏面所說,如果你細心看,在廣州可以找到很多香港的「根源」,即是香港以前的事物。

問:也有留意你書裏所說,在廣州西關能看到的大騎樓。我在廣州路過這些建築時,才想起西環以前也是這樣子。

答:現在好像只有灣仔和上海街一帶可以看到這些建築。麥兜 故事第二集也有描寫過大角咀舊區,那畫面就只能到廣州找了。

問:我想問,內地的同胞如何看我們?就像我在台灣,幾年前去,「香港人」這身分好像還有點優越感,但今次到台北的誠品,已強烈感覺到售貨員很怕香港人,因為真的太嘈太吵。國內如何看香港人?我們的身分正在貶值?

答:我想,的確是有改變,香港人以前擁有過一種被誇張的優越感,現在只能說是回復正常水平,以前很誇張,應該說是「唔deserve」。以往香港人的優勢可能在於比較有錢,或是到外地旅行時,比較文明。但以前我們是被過分地讚賞了。現在香港人的身分對他們而言,應該是「另一個城市的居民」,而以前,我們卻很像另一個國家另一個民族的人,所以他們對待香港人就好像對待日本人、韓國人一樣,用另一種方式。但現在其實可以說是比較融入國家。


問:你竟然發掘了中國那麼多好地方!你是如何穿州過省呢?

答:用旅遊身分在國內遊走其實沒有特別麻煩。「走動」這概念很重要,現在國內很流行自己駕Jeep去遠遊。我身邊很多朋友的假日活動是由北京 駕車去蒙古 趕羊、吃羊宴,但在香港你想像不到會發生這樣的事,最多只會說去元朗吃B仔涼粉!我換個電單車牌後,就可以去做Motorcycle Diary,可以去青海那邊,是on the road, hit the road的感覺。去蒙古的友人是攝影師,而我接觸的多是媒體人,所以他們的玩意可能跟傳統的有些不同,但他們的活動是到麗江住一頭半個月呀、或駕車由上海去廈門,或北京去蒙古、青海等等,去看城市的轉變,是極之有趣的經驗,我也在籌備當中。

問:中國現在發展得這麼誇張的快,又好像是那麼誇張的好,香港還有什麼元素或優點未被超越?

答:我想,香港仍然是個很文明的城市,有文明的標準。國內雖然正在改進中,但未能說是做得很完善。例如資訊的流通,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國內的人還未分得清。而媒體亦未能做到監察的功能,曾經有些較積極的報紙企圖去做,結果都被打壓。這些抗爭會繼續下去,但改進的步伐可能會很慢,媒體都要付出代價。香港媒體的自由很大,但卻走偏了。

問:在國內待了這麼長時間,回香港有沒有什麼讓你覺得不習慣?或是看不順眼?

答:對「豔照門」的過度關注和對事件的眼點,讓我覺得看不順眼,國內的人反而用一種很開明的態度去看這件事。另外,跟很多朋友談起現在的大陸,他們會用自己既定的印象去跟我討論,我就覺得很怪。
他們的對中國的評價論點有問題,是因為他們得到的資料不夠新。例如,他們覺得國內媒體很封閉,但其實國內人民很容易在網上或其他方式接收資訊,大家都低估了國內人民接收知識的能力。另外就是生活水平。很多人覺得國內是一窮二白的地方。有個笑話是,有個香港人要到廣州親戚家寄住,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你們有風筒嗎?廣州朋友聽了,覺得未免太好笑,就說:你可以用扇吹乾頭髮!此外,民主黨 也是另一個例子。如果你未嘗試了解過現在的中國,跟國內交流,你便無從給任何意見了。當我們用港燦思維去對待中國,那就很弊傢伙。

後記

一本書,讓我終於找到理由,要親身上路去體驗這塊天天變更的土地。

香港的確有點悶。我們的社會奉行資本主義,每個人都勞動、賺錢,然後安份守己地生活。李照興卻說,作為浪漫革命主義者,高舉捷古華拉旗幟,我們該想想我們的電單車之旅要怎麼走。

如何能加入浪遊人的行列?各位同學可以參考一下李照興提出的攻略:

「我們新的一代,要逢凶化吉,就要學習在資本主義裏面拿取好處。譬如,我們勞動,賺取足夠資金。資本主義的好處是,只要你勤力,機會愈多賺得愈多。但我們不把自己的勞動力和資金繼續投放這個循環裏面,因為我們不要變做這個社會的齒輪和螺絲。拿取到利益以後,我們就要衝出資本主義的範疇,去打游擊,去冒險。我們不用一生都冒險,我們隨時可以返轉頭再來。」

我還在起點踏步,但我夢想有浪遊的一天。這書很有鼓動讀者的能力,像我,讀完就想頭也不回的上路。對談完畢,發夢無咁早,我走到灣仔舊街市對面的餃子店,吃個北京水餃,感受感受一番。

什麼人答?李照興

他是一個浪遊派的旅遊大使,描寫人民的生活、城市的變遷、國家的建設;讀他的文字,開自己的眼界。

什麼人問?麻利亞

在中文大學3年的讀書生涯裏面,最無悔是上了一個名為《創意寫作》的course,其中一名老師正是李照興。喜歡所有漂亮的東西,而文字實在漂亮。

編輯:楊泳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