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6

方志恒﹕從電視辯論 到政改之戰 (明報)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05:10

方志恒﹕從電視辯論 到政改之戰
(明報)2010年5月26日 星期三 05:10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 突然出擊,邀請公民黨 余若薇 ,就政改進行電視辯論。

曾特首「忽然勇猛」,主動向民主派 下戰書,令不少人百思不得其解:余若薇是資深大律師、辯才出眾,又有「民主女神」稱號,曾蔭權在口才及形象上都有所不及,為何要冒險進行辯論?曾蔭權為什麼要「厚待」公民黨,讓余若薇以「泛民領袖」的姿態登上辯論台?

為通過政改創造條件

把整場電視辯論,放回政改的大形勢之中分析,也許能夠找出一些端倪。

由始至終,中央及特區政府 要通過政改方案,關鍵在於爭取溫和民主派。而要促使溫和民主派支持政改,則必須創造足夠條件,讓民主派內的溫和理性聲音,能夠起來突破傳統的道德力量,當中牽涉兩個重要條件:

一是政改方案的民意支持度,假如主流民意都期望立法會 通過政改,溫和民主派自然面臨壓力要回應民意。

二是政改方案的最終修改及讓步幅度,假如政府最後提交到立法會表決的方案,能夠就終極普選 有更明確表述、2012年選舉改革亦有更多民主成分,溫和民主派感到能夠向支持者交代,就有機會支持政改。

搶攻民意的政治工程

這兩個條件,實際上互相關聯、互相影響:北京 如果現時就大幅度改善方案,自然能夠提高巿民對政改的支持,有利於與溫和民主派達成共識;但從中央領導人的角度而言,始終是希望以「最少成本」、「最低付出」通過政改,而假如透過各種政治公關工程,再配合中央官員與溫和民主派的「破冰會面」,已經能夠拉高政改方案的民意支持度,那麼北京就能夠「謀定而後動」,只需要在最後關頭,對方案作出局部修改及讓步,已經有機會推動溫和民主派(或至少是部分獨立民主派)支持政改。

假如上述的分析成立,就能夠理解為何曾班子會在「五一六公投」之後,高調宣傳政改方案:公投之後,特區政府發動「新社區運動」,包括發放新一輪電視宣傳片,以及出動3司12局問責官員落區推銷;而曾特首主動約戰余若薇,更加是整場民意戰的重頭戲。

至於挑選余若薇作為對手,則相信與「5區公投運動」未如理想有關。由於大多數中間選民未有投票,5區補選的投票率(17.1%)及投票人數(579,000人)都創出歷史新低,顯示公投得不到主流民眾支持,令主催運動的公社兩黨,陷於「脫離群眾」的困局。在現時的形勢下,曾蔭權主動挑戰作為「5區公投運動發言人」的余若薇,明顯有搶佔「主流民意」的政治高地、追擊「公社聯盟」的策略計算。

務實政改vs.理想政改

前美國 總統克林頓 的顧問莫理斯(Dick Morris),在他的經典著作《The New Price》中指出,要贏出電視辯論,重點不在於駁倒對手論點、或一板一眼地回答提問,而是透過靈活表達手法、反覆強調自己的主要議題,從而令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夠留下正面印象。2007年的特首選舉 辯論中,梁家傑 辯才出眾,評論普遍認為梁家傑表現較佳,但民意調查卻顯示,曾蔭權贏得大多數中間選民支持,民意支持度超過七成。當中的致勝關鍵,正在於曾蔭權在面對梁家傑的攻擊時,能夠有技巧地反覆強調「務實政治」的選舉主題,成功突出其有豐富管治經驗的強項,不但令大多數中間選民留下正面印象,更加令不少觀眾覺得梁家傑「巧言令色」。

今次曾班子的如意算盤,相信正是參照2007年特首選舉的策略:曾蔭權的目標,並非要在辯論中說服公社兩黨及其支持者,而是要爭取務實、溫和及沉默的大多數港人。可以預期,余若薇在辯論中必會站在道德高地,力陳雙普選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曾蔭權則會集中交代政改方案的設計、理念及背後限制,嘗試將辯論定調為「務實政改vs.理想政改」。2007年的特首選舉已經證明,這種策略雖不能說服泛民的死忠支持者,但對爭取主流民意卻頗為有效。但話說回來,事隔數年之後,曾蔭權以往「務實領導」的正面形象,早已因為連番的施政失誤而一去不返,今天能否單靠同樣策略再次取勝,實在是未知之數。

從4月14日突然公布政改方案,到公投之後即發動「政改民意戰」、安排中聯辦 與溫和民主派進行「破冰會面」,中央及特區政府每行一步,都明顯經過政治計算,以爭取通過政改。但香港巿民是清醒的,政治操作、媒體攻略也許能夠影響一時的民調或政治氣氛,但通過政改的關鍵,始終在北京是否願意提出一個更加進步的方案,以行動說服港人及溫和民主派,政改是有「實質民主改革成分」、終極普選是「普及而平等的選舉」。

無論如何,末來的一個月,將會是「政改之戰」的決勝時刻。

網誌:http://brian-fong.blogspot.com

作者是城巿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新力量網絡研究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