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9

報聞 - 張彧暋﹕自治都市的信心童話、沒落及其希望 ─思想篇

張彧暋﹕自治都市的信心童話、沒落及其希望 ─思想篇
(明報) 01月 19日 星期六 05:05AM

【明報專訊】一個可悲的社會現象:我們不斷透過與他者比較,強化自信,並且以為只有透過比較,自我才能得到安慰。更可悲的是,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在社會上擁有權力與財富的人,為什麼會對各種承認、排名的企盼會如此迷?要是失敗者會這樣想,也實在無可口非,但我怎樣也不明白,已經掌握名聲、財富與權力的人,為什麼要不斷透過他人的認同才能確立自我?知識人依賴外國理論而得意洋洋,還在周邊徘徊的年輕文人,則自我滿足於自憐自卑的迷糊夢囈與思想混沌。其實,這是最缺乏自信的自卑表現。這一點,十足香港填鴨Feel。
填鴨Feel是怎樣形成的?十多年的考試,學生不斷互相比較,從不間斷地製作失敗者。超填鴨通識教育依然以考試為本位,擺脫不了這個比較魔咒。教育的理想,本來該是希望把落後的學生教化成有用的人,我們卻樂此不疲地做相反的東西,不問進步,不理本質,但求追求優秀,排斥落後,於是乎各類排名成為了人生與自我形成的唯一目標。比成績、比潮流、比權力、比男友是否有錢、比女友是否漂亮、比居住單位是否夠高夠大……如此推算,人生的最後,當然最好比一下棺材是否夠架勢、出殯是否夠排場,就最為理想了吧?
商人比身家、選美比身價,還能原諒,最失敗的竟然是教育制度就最是喜歡比排名。一切本來帶有理想的評核制度,都成了自卑填鴨賴以建立自信的排名。除了令制度內的人不得不應付這一大堆用4個英文字母代表的虛假儀式,結果是繼續惡化我們自大與自卑的比較心態。我們一方面怨恨人人得跟隨的儀式,一方面就追求互相比較的差異。自卑與自大的人,自以為有性格,最喜歡跟隨儀式,卻特別喜歡比較,而且一篤就爆。

九一主義
明報讀者對本地詩人李天命大概非常熟悉,尤其是他說的「九一主義」就更加家傳戶曉。考試得了個第九,也不會因此而極端自卑,得了個第一,也不會因此特別自大,原因是得了個第一的人也得不到第九。李氏明言這不是阿Q精神,也不是安慰自己,因為這並沒有搞亂事實。後期他把這個小學生寓言講得更富詩意:在全能的上帝面前也不會自卑,因為上帝如何偉大,也不能變成我,是為自信之極;在弱小的螞蟻之前,我也不會因此而自大,因為我在螞蟻前如何偉大,我也不能變成螞蟻,是為自謙之極。兩者結合,是為恰當之極。填鴨社會標榜比較,制度衡量誰更自卑、比較誰更自大,在這種環境成長的人,心結特別多。賣了五十幾版的思想,對應的就是這種(政治?)心態。
李天命這個處理自我問題的心靈治療,除了作為一種人生哲談看待,如何把這種活的思想放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社會處境考量,也是重點。明明該是自信的社會,卻表現得如此乏力,瀰漫自卑感。自治都市的自立精神,除了在黑暗夜空擦過的思想彗星以外,似乎打從開始就是神話?連評論也是以大量的國際文化理論詞彙堆砌而成,不亦哀乎?
人人為了自保,社會每天追求國際的病態心靈,實則自我封閉。我們既沒有用自己語言去思想自己社會的問題,也從來沒用認真進入過其他文化的語境去體會他者的心靈。不是依靠外來的抽象理論、名詞,而是把對應填鴨社會心態的思想,放在自身歷史與社會的背景去考量,才是了解香港人政治心態形成的不二法門。

(系列之一)

參考書籍
作者:李天命
書名:《哲道行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