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24

心靈探索﹕我心理變態嗎﹖

心靈探索﹕我心理變態嗎﹖
2005年6月8日

【明報專訊】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會聽到「你都黐線﹗」「你都變態﹗」等罵人語句,態度或搞笑或認真。究竟如何才算「黐線」,怎樣才是「變態」呢﹖

一般人認真使用這兩個詞彙時,通常是指對方與自己有別、精神異常,或有精神疾患。何謂精神疾患呢﹖心理學對精神疾患的定義有以下3個要點﹕

一、非「常態」(abnormal)

人類的每一種特質都有一個特定範圍,就像我們身體的血壓,並不是只有一個讀數才正常,只要在一個特定範圍(range)內都屬健康的,但當過高或過低就表示身體出現問題。舉另一個例子,我們有些人的智商高一點,有些則低一點,但一般來說,智商在70至130以內的,都屬於常態。又如有些人較內向,喜愛自己獨處,有些則常要有朋友在身邊才高興。一般人都在這兩者之間,外向或內向多一點,都是常態以內。若當我們的特質在常態以外,例如智商140,又或極之內向,一個朋友也不要,這些都屬於「變態」。然而不是所有「變態」的狀都會構成精神疾患,只有當這個異於常態的特質引致了個人主觀上的不快(subjective distress)及/或個人生活功效受損 (objective psychosocial impairment ) 時,我們才會稱之為精神疾患。

二、個人主觀上不快(subjective distress)

如果一個極之內向的人,極希望與別人建立關係,奈何因為害怕被人拒絕而不敢踏出第一步,以致沒有什麼朋友。然而他並不喜歡沒有朋友的生活,因此內心極為難過,在這種情下,他的個人主觀感受極為不快。若情繼續發展下去,這個內向的人便有可能發展成社交焦慮。

三、個人生活功效受損(objective impairment)

當上述那個極之內向的人發展成社交焦慮後,他或許會害怕與同事接觸,有不明白之處也避免問個明白,以致工作上錯漏百出﹔同事間正常社交則全部拒絕,正眼也不敢望別人,以致同事以為他瞧不起他們,誰也不願意與他結交,結果就是工作及正常社交都受到損害,戀愛生活更不用提了﹗這個時候他不止自覺不快,個人生活功效亦受損,更需要接受心理治療以處理他的社交焦慮症。

認清心理變態的意義後,下次當你想罵人「黐線」、「變態」時,可要三思了﹗為了讓讀者認識更多,本欄將以系列形式一一介紹常見的精神疾患及其治療方法的最新發展。

【認識精神疾患系列之一】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臨及健康心理學中心

查詢﹕2609 6501

clinical@psy.cuhk.edu.hk

No comments: